成千千万万的人,再通过这些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在后面我们将更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这种立场,小说里每一个人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可是林黛玉写的诗是林黛玉的个性,薛宝钗的诗呈现的是薛宝钗的个性。作者根本没有自我。我们活在人世间,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都带有某种主观色彩,可是曹雪芹常常让我们感受到,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宽容。

这一段完全是宝玉在看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好像花在水里面的倒影一样,“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走路时,好像细柳在风里面微微摇摆。这都不是很确定的描绘,而是对宝玉心情的一种描绘。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是古代传说里的忠臣,曾因力谏被纣王挖掉心脏。古传圣贤心有七窍,聪慧非常。西子,就是西施。传说中西施常常会心痛,她每次心痛时眉毛会蹙起来,叫作颦。吴王夫差觉得西施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她心痛时眉尖蹙在一起的样子。这里是说林黛玉也有一种愁的感觉,有点像西施,却还比西施更胜三分。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把宝玉第一次看到的黛玉画出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两个人见面时的反应很不一样,可是心里是一样的。黛玉看到宝玉心里一惊,觉得怎么那么面熟,可她没有说。而宝玉的个性是直接说出来,说得很笃定,其实他就是说,这个妹妹我喜欢。贾母笑了说:“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怎么可能见过。宝玉笑着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认,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此时神话的东西忽然连接到现实的世界里。这一世里面碰到一个人,有缘,然后说我们是远别重逢,这种感觉忽然就会跟前世连在一起。所以宝玉在这里对黛玉说远别重逢,意味着天上的一株草跟一块石头终于又相见了,用现在这一世的人身一个男身跟一个女身相见了。贾母当然听不懂神话的部分,可是她很高兴,说这样子更好,两个人相处就会更和睦了。

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又重新仔细地打量她。宝玉在女孩子堆里长大,与女孩很随意,家里来了一个女孩子,就无所顾忌地从头看到脚。他是喜欢黛玉,所以才看了又看。他问黛玉有没有读书,黛玉说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学,认识几个字而已。宝玉又说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告诉了他。宝玉又问表字,黛玉说无字。旧时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即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就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颦,就是东施效颦的颦,讲西施生病时的美。黛玉的美中带有一种发愁、忧郁的感觉。所以宝玉在这里就特别讲“颦颦”二字极好。探春问他典出何处?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西方有一种石头是黑色的,叫黛。林黛玉刚好用到“黛”这个字。他又说:“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他说,恐怕又是你杜撰的。宝玉常常会乱想一些典故。宝玉辩驳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下面一段非常重要,就是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

黛玉想,因为他自己有玉,所以就问我有没有玉。便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听了这话,宝玉马上发起痴狂病了。这是他第一次发病,以后的故事里他还会发病。他的发狂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的东西,最爱的那个人没有,他不能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