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玉”这个字用得很谨慎。黛玉、宝玉、妙玉、蒋玉菡,三百多个人物只有四个人名字里有玉,其实是他们前世有缘。对玉这个字,有各种解释。但几乎没有一个解释是我们完全能够接受的。但我们知道,作者使用这个字有非常深的隐喻。从中国传统来讲,玉代表一种莹润,石头经过人的爱惜、触摸,经过人的血汗浸润,最后就变成了玉,所谓“美石为玉”。玉代表了人的心灵间的相通。孔子说,切磋琢磨以后变成玉。人跟人怎么相处都处不好,就是顽石相见;如果越处越好,最后达到完全融洽,就是玉跟玉的关系。孔子比德如玉,认为君子跟君子的相处是慢慢相处到彼此没有摩擦,没有冲突,就是玉的关系。所以玉也许是在讲一种时间。宝玉本来是一块顽石,经过日月修炼,才变成一块玉,石头变成玉是因为时间的锻炼。
宝玉听了黛玉的话:“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块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如果摔了,他的命都不保。贾母哭起来,急得把宝玉搂在怀中说:“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祖母对宝玉的溺爱在这里完全体现出来了。
贾宝玉表面淘气顽皮,可内心却深情到惊人的地步。他哭得满面泪痕:“家里姊姊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果我们有个东西,而别人没有,我们的反应是好得意,而宝玉刚好相反。他一直不快乐是因为只有他有这块玉,而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碰到黛玉以后,他觉得黛玉很特别,长得像神仙一样,觉得她总应该有吧,结果她也没有。这时他就决定不要这块玉了。
宝玉的个性非常奇特,他生命里面所有美好的事物,当别人没有的时候,他都心痛。他觉得自己所拥有的美和爱都是该跟众人去分享的。这里我们也很难分清所谓的深情与滥情。宝玉表面看起来非常滥情,几乎无人不爱。而同时他又非常深情,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拥有,这个美好对他来说就成了最大的折磨和惩罚。从世俗的角度看似乎很难讲通。可是曹雪芹本身是一个贵公子,他生在豪华世家,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他总觉得不安。这其实有一点像佛教故事里的悉达多太子,他长在王宫里,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最后他要把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去施舍众生。宝玉最后选择出家,他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富贵变成了一种惩罚。这是豪门世家没落之后巨大的忏悔,这是《红楼梦》最不容易读懂的部分。
宝玉摔玉时像小孩在胡闹,可是他的话很动人。知道宝玉有呆病,贾母就骗他说,林黛玉原来也有玉的,因为妈妈过世了,太想念妈妈,就把玉代替她陪葬了。这显然是大人哄小孩的话。宝玉听了才好一些,把玉又戴起来。
第三回结尾的部分,贾母开始交代任务了:“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碧纱橱里。等过了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贾母的房子里有一个碧纱橱,大概是用帘子围起来的一个小空间,她让林黛玉住在那里。宝玉就说:“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他就是要跟黛玉挤在一起,贾母同意了。这说明宝玉还是小孩子,家里才会让他们两个住在一起。在古代,男女是绝对要分开来住的,可是现在他们还是小孩,身体还没有发育,所以就同意了。可见,宝玉和黛玉两个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在第三回里,黛玉跟宝玉见了面以后,就在贾府住下来了。第一个晚上,她一个人在碧纱橱里哭,让一个叫袭人的丫头发现了。袭人本来是贾母最得力的贴身丫头,后来因为疼爱宝玉,就让她去照顾宝玉了。袭人是宝玉给她取的名字,因为她姓花,有一句诗是“花气袭人”,宝玉就给她改名为袭人。袭人发现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