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宝玉不爱读书。爸爸每次打他都是因为他不肯好好读书上进,不肯好好走科举取士的那条路。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其实是作者晚年潦倒时,回想自己一生时的自责。如果要找出曹雪芹对自己一生最严厉的忏悔录,我觉得就是这阕《西江月》。日子过得很潦倒,脾气也很怪,不肯趋炎附势,也不肯去跟旧日的朋友来往,这个时候他这样说自己。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家里有钱时不知道好好珍惜拥有的事业,现在穷了,日子过得这么苦。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这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在儒家文化里,一个男子忠孝两全是最好的。可是国和家都没能指望上他。《红楼梦》是一本批判性很强的书,作者批判儒家道统,也批判自己。他不认为人活着只有忠和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自我实现,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很多朋友读这本书,也不见得会赞成作者的主张,因为我们都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
曹雪芹说自己“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写到这么严厉的地步。如果曹雪芹的爸爸还活着,他应该很得意才是,他儿子写出了世界名著。可当时没有人觉得曹雪芹(或者宝玉)有了不起的才华。当时只有做官才叫才华,其他的都不叫才华。作者在那个时代受到很大的压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者的自责,反而是对人性的另一种解读。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对家里很有钱,穿得漂漂亮亮,吃着山珍海味的那些男孩子说,千万不要学这个孩子。
《西江月》是作者对自己的描述和谴责。作者在这里是在写宝玉,可又在写自己,有一点游离出去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太容易懂,怎么会跑出《西江月》这样的词来?
贾母就笑了,说:“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外客是指林黛玉。这个时候,宝玉才正式见林黛玉。经过王夫人讲宝玉,贾母讲宝玉,然后黛玉看到宝玉,层层迭进的,最后才轮到宝玉看黛玉。
“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母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作者是非常用心的,必须要描绘宝玉眼中的黛玉,因为黛玉的存在,对所有人可能没有意义,可是对宝玉有意义。宝玉看到的黛玉不是长得美不美的问题,也不是王熙凤出场时的那种感觉。而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俊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蹙”是皱眉头的意思,“罥”是挂的意思。古时女孩子画眉毛用一种松烟,有一点像墨。黛玉的眉间有一点淡淡的像烟一样的东西笼罩着,是说她不发愁的时候,都有一种发愁的感觉。她的姿态很美,两腮上满是愁容。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不是讲她的容貌,而是在讲她的心情。所以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他眼里,林黛玉看起来好娇弱,一身都是病。我们很少这样形容美女。可这是宝玉在看黛玉,表示宝玉对她有很多的疼惜,这是一个主观的描绘。我一直觉得黛玉的存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对宝玉特别有缘的一个存在。
最奇特的描述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八个字。宝玉第一次看黛玉就觉得她一片泪光,这是一种感觉。第一回、第二回讲他们俩前世有过缘分,这一世相见的时候,留有对前世的回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完全是宝玉对黛玉心疼的描绘,而不是实际的描绘。作者写王熙凤跟写林黛玉的方法差别很大。王熙凤是黛玉眼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女人,而宝玉眼中的黛玉,给人一种娇弱的感觉。
文学中有一种写法叫作全知观点,是指作者不是从自己的主观立场去写,而是从我的眼中写你,从你的眼中写他,从他的眼中写我,用某一个角色观照另外一个角色。等于作者要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