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宝玉的漂亮不只在于他的衣服,他的生命情境也被描绘出来。他连生气的时候都有一点像在笑的样子,发怒的时候看起来都是有情的。
后面写到最重要的:“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跟王熙凤一样,宝玉也戴着一个镶了宝石的黄金项圈。不同的是,还有一根五种颜色的彩带绑着一块美玉。这个玉就是他生下来时含在嘴里带出来的那块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有时候和一个人第一次见面会觉得面熟,其实就是有好感。此生此世,与一个人一见面就觉得心里一惊,好像在哪里见过,大概就是有缘分。而这个缘分是不可解的,总觉得有很多割不断的牵连。宝玉跟黛玉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两个人分不开,见了面又常常会抱怨,就像冤家一样。黛玉永远都为宝玉哭,宝玉永远牵挂黛玉。两个人的关系都在这几句话里讲得非常清楚。
很多人一直希望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东西。有时候,一个人事实上从来没有见过,却感觉好像见过。有时候一个地方从来没有去过,却觉得自己曾经去过,甚至知道转过街角会有什么东西。在那一刹那,你会吓一跳。有时候听到一些音乐或者读到一些诗词,会觉得似曾相识。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佛教中常常把这叫作宿慧,就是你前世曾经接触过的东西,在这一世里它的记忆还没有断。
宝玉出场了,黛玉看到了宝玉,可是宝玉好像没有看到黛玉,匆匆忙忙又出去了。我们都在等待,到底宝玉怎么看黛玉呢?可是他不见了。
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对他说,去见你娘来。大家庭家教很严,见了祖母,还应该赶快去给妈妈请安。这样就错开了黛玉跟宝玉之间的衔接。性子比较急的作家就会接着一直写下去,而一个好作家懂得怎么隔断,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急着想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戏台上也经常用同样的手法。有时候舞台上那个人出来一亮相就退回去了,然后在后台唱了一段,再出来。先让大家眼睛一亮,等观众很想再看的时候才出来,而不是让他一直在那里待到你不想看,这就是文学技巧。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刚才看到的是出去进香还愿的宝玉,现在是回家后穿便服的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宝玉还是小孩子,可以束一个大辫子,可是旁边还有很多短发,他的短发全部被编成一个个小辫子,用红色丝带绑起来,一起聚到头中间从出娘胎以后一直留下来的长发,一根辫子拉到后面去。辫子上有四颗珍珠编进去,辫子后面有一个把辫子拉下来的坠脚,是用黄金做的。“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回到家了,所以穿的是旧衣服。“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寄名锁,锁是把时间锁住的意思,或者把命运锁住,让他不要遭遇不好的事情。在中国,锁是幸福的象征,以前小孩都带着锁。护身符是庙里求来的,红色的,挂在身上保护自己。“下面半露松花色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宝玉的袜子非常讲究,是用丝绣出来的锦缎袜子。弹墨是古代做纺织品时,把剪纸贴在东西上染色,拿掉纸后会出现图样,这个图样叫作弹墨,有点像现在的蜡染。“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出场,作者对他做了这么多描述。大家都知道宝玉就是作者,作者是在写自己。曹雪芹一生,荣华富贵到十四岁,最后抄家落难。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是讲自己当年过过多么好的日子;另一方面又有一点自责。后面一阕《西江月》,其实是在批评自己。所以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