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

说着,就催宝玉喝了两口汤,下面是宝玉这个男孩子对人最大的爱的计谋。他见这个汤这么好,就希望玉钏儿也能喝一点,便故意说:“不好吃,不吃了。”玉钏儿道:“阿弥陀佛!这还不好吃,什么好吃?”有没有发现他们已经可以对话了,“宝玉道:‘一点味儿也没有,你不信,尝一尝就知道了。’玉钏儿果真就赌气尝了一尝。”宝玉笑道:“这可好吃了。”这完全是十四岁的男孩子调皮,宝玉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所有东西都要跟别人分享,任何好如果只是自己的,就不叫好,生命和爱也是如此,他一生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玉钏儿听说,方解过意来,原是宝玉哄他吃一口,便说道:‘你既说不好吃,这会子说好吃也不给你吃了。’宝玉只管赔笑央求要吃,玉钏儿又不给他,一面又叫人。”人跟人可以说这种话的时候,就是回到人自然的样子了,才叫作和解。

在这一场戏当中,作者插进了一个叫傅试的人,傅家派了两个老妈子来请安,宝玉本不太愿意见这些人,可是因为他听说傅试有一个妹妹,很聪明,也很懂事,很爱读书。就为了傅试的妹妹傅秋芳,他答应见这两个婆子。

更重要的是,这场戏通过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讲出了很多关于宝玉的八卦与闲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孤独。那两个婆子说,怎么会有这么呆的人,听说他长得漂漂亮亮的,可怎么没事儿就跟星星、燕子讲话。这也许是历史上最大的孤独。西方美术史上有一个人叫圣方济各,他本来是一个富家子弟,文艺复兴初期,为了宗教改革,他带着一群年轻人住在阿西西的苏巴西奥山上。他提倡“爱”与“和平”,认为中世纪的很多道德都变成了教条,希望人性里面可以有更真实的东西。他和很多年轻朋友就在苏巴西奥山的森林里面,跟鸟和百合花对话。有好几次,我都跑到那个山上,想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心境。透过傅家的两个婆子我们看到的宝玉很像圣方济各,在他的生命里,有一种关心远远超过世俗能够了解的状态。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有时候对他人行为的描述,比如杂志上或者八卦里,恐怕也都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所以在这一段,作者一直希望我们了解真相与误解之间的关系。

我很喜欢瞎子摸象的故事,每个盲人在摸象时都觉得自己对象的认识是真的。这个成语对我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终于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个瞎子,对真相的了解永远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努力要弄清楚,可是生命里有很多现象是我们根本弄不清楚的。所以,只有在我们肯承认自己对真相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生命才可能有真正的谦虚。

《红楼梦》中的这两个婆子就是在摸象,她们真的见到了宝玉,可是这些真相一经过这两个婆子的转述,完全变成了误解,宝玉身上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在这两个婆子口中变成了笑话。我们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扮演的是婆子的角色,误解别人;有时候也扮演宝玉的角色,被别人误解。这也许是《红楼梦》里最不重要的一段,因为它和前后的内容根本没多大关系,大家可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加入这一段。

“打发吃饭的丫头们方进来时,忽有人来回话:‘傅二爷家的两个妈妈来请安,来见二爷。’宝玉听说,便知是通判傅试家的妈妈来了。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故与别个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过去门生并不一定是受教的学生,凡是考取功名的人都是主考官的门生。比如苏东坡是欧阳修的门生,可苏东坡并没有受教于欧阳修,只不过苏东坡考试那一年,由欧阳修主考。贾政的门生很多,但对傅试特别照顾,所以傅试就常派人来走动,这一次大概是听说宝玉生病了,就派人来看看。

“宝玉素习厌勇男蠢妇的,今日却如何又命两个婆子过来?”“勇男蠢妇”,是指不太有脑子的男人或女人,作者一般不批评人,可这四个字明显是在批评。宝玉不太喜欢接近这类人,照理讲,他不见就是了。可是“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