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透过竹子射进屋里的,是带着淡淡绿色的幽静的光。“几”是茶几,“簟”现在比较少用,以前台湾很多,是用细竹编出来的席子,只在夏天用。“黛玉无可释闷”,心里有太多的忧愁和烦闷无法疏解,“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且不在话下。”

一直到这里,大家都能感觉到黛玉整整一个早上的孤独。先是站在花阴底下看着一群群人进怡红院,接着回家就只跟鹦哥讲话。这样一个孤独的生命,她所有的爱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完成,跟对象无关。

《红楼梦》你越读到最后,越会发现,每一个读者的身上都有黛玉的部分。很多人在看了《红楼梦》后会说,这个人是谁,那个人是谁。当然,我们在性格上有人接近探春,有人接近黛玉,有人接近宝玉,有人接近薛蟠。可是读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人性的一个角落,这些角落你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会猛然在自己身上的某个地方发现,比如你在某些时刻,也一定曾经有过像黛玉这么纯粹的、自我完成的爱情。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黛玉不只是一个个人,还是我们所有人心事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跟林黛玉一样矜持、自负。我相信大家这样去读《红楼梦》,就能读出自己身上宝钗的部分、黛玉的部分,其中也一定会有凤姐的部分,我们也懂得怎么去讨好人,也会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这个时候你就不再觉得《红楼梦》里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了,而是变成了喜欢或者不喜欢你自己心里面的这个部分。

我有时候连续一个礼拜晚上都有应酬,就很想在家里养一只鹦哥,因为真的好累。我知道自己身上有凤姐的部分,比如连续五天都有酒席应酬,老太太过寿、朋友结婚、小孩子过满月,我都能应付得很好。但所有应酬都碰不到人最深的内在,这个时候会觉得好孤独,你身上黛玉的部分就出来了,很想有天能一整天不出门,在家里听听音乐或者看看书。

我相信《红楼梦》就是在讲人生的调配,凤姐也好,黛玉也罢,都没有什么好坏,只是你在自己生命的过程里,要选择什么时候想做凤姐,什么时候想做黛玉。我有时候就会想,今天大概是凤姐,是要见很多人的,那就选一件衣服穿了,出去照着那些人希望的样子讲话,做得很圆满。可是回来之后,你会忽然想到廊檐上会不会飞下一只鹦哥,然后能有涉及心事的对话。所以《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写这些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写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写宝钗。

宝钗是人性里的另外一个角落,她永远用最理性的方法处理问题。所以如果林黛玉的世界里有苍苔、竹影;宝钗的世界则是一个蛮大方的客厅,我们绝不会在这样的大客厅里流露孤独的心事,宝钗是那种一定要把青苔都扫掉,希望自己住的地方阳光灿烂的人。

其实宝钗这一天很不快乐,因为前一天晚上,她为宝玉挨打的事骂了哥哥,薛蟠因为被冤枉口不择言地说:“我知道你偷偷爱上了宝玉,所以他一挨打你就骂我。”在过去这是非常严重的道德指责,宝钗因此哭了一个晚上,一大早她就出了大观园来安慰妈妈,因为她知道妈妈也为儿子不成才难过。跟黛玉始终处在一种孤独里不同,宝钗在最悲哀的时候,也要尽量把事情处理好。其实宝钗是个从政的好材料,她从来不情绪化,喜欢按部就班地处理事情。

“且说薛宝钗来至家中,只见母亲正自梳头呢。一见他来了,便说道:‘你大清早起跑来作什么?’”可见宝钗起得很早,妈妈还在梳洗,她就已经赶到了。“宝钗道:‘我瞧瞧妈身上好不好。昨儿我去了,不知道他又过来闹了没有?’”注意宝钗的反应,她觉得昨天晚上妈妈一定没睡好,因为儿子闹事了。这个“他”大家都知道是谁,就是那个蛮麻烦的薛蟠。“一面说,一面在他母亲旁边坐了,由不得哭将起来。”宝钗很少哭,她哭多半是因为生活没有她想象得那么顺利的时候,她觉得怎么会遇到这么个不懂事的哥哥,动不动就惹事。“薛姨妈见他一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