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这一段非常精彩。黛玉回家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潇湘馆里只种一种最干净的植物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里是君子最重要的象征,而这些竹子又是湘江女神曾留下泪痕的“湘妃竹”。“苔痕浓淡”,是说她院子里青苔是从来不扫的。苔是阴暗处长出来的东西,日本有个很有名的专门养苔的“苔寺”,每天只限二十个人进去观赏,人一多了苔就不长,所以苔在某种意义上跟孤独有关。一般家庭不喜欢苔,是要扫掉的,可是林黛玉却要留住苔,苔是阴暗的心事,也是忧郁的心事。此时,黛玉“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有段时间黛玉跟宝玉偷看禁书,那个时候的禁书就是《西厢记》。“幽僻处可有人行”,最幽暗的地方,最偏僻的地方,没有人走;“点苍苔白露泠泠”,留在苔上的一滴一滴的水珠叫“泠泠”。“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双文”是崔莺莺的号,因为崔莺莺还有一个守寡的妈妈,还有弟弟,黛玉却命薄到父母双亡,连个兄弟姐妹都没有。
“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倒唬了一跳,因说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那鹦哥仍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这段描绘非常奇特,我们都知道鹦哥会学人说话,可是我们很难了解一个鹦哥在这个时候出现,竟然是在呈现林黛玉的心事。林黛玉并没有惊讶,可见这个鹦哥常常这样讲话。“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用今天的话说,这个鹦哥就是林黛玉的宠物。人有时候很奇怪,当你觉得在人世间的情感难以宣泄的时候,就会对宠物更好些。我想在当今的都市里很容易看到这个景象,人在孤独里更容易爱上宠物。这个鹦哥此时代表了她异常寂寞的心事,所以黛玉最后宁可去跟鹦哥说话。
“那鹦哥便长叹一声”,最可怕的就是这一段,鹦哥竟然叹气了。我们知道黛玉是每天叹气的,鹦哥大概也学会了。我有段时间一直想去买一只鹦哥,看能不能教会它叹气。我想鹦哥要学叹气也许不是很容易,因为人的叹气是一种声音表情。而这叹气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段《葬花吟》里最悲伤的句子,竟然是鹦鹉念出来的。这完全是超现实的写法,这样的一首诗由一只鹦哥去念,一个禽兽突然念出了人的心事,鹦哥几乎是在无知的状况里念出这个句子的,这个景象格外令人心痛。这是整部《红楼梦》里黛玉的主题心事,她相信一切的繁华到最后其实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是作者的惊人之笔,古今中外的文学里,我还没有看到写得这么好的,可以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是他写人性也还没能写到这么细。
“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注意,文学写到最好的时候,就是啼笑皆非,最感伤的场景出现了,可是黛玉跟紫鹃却都笑了起来。一个好的文学家一定知道,人的最大感伤其实是带着笑容的。“紫鹃笑道:‘这都是素日姑娘念的,难为他怎么记了。’”是很难为,我在大学教书,教半天学生也背不了《葬花吟》,后来我就跟他们说,我还是去养一只鹦哥算了。《红楼梦》真的很有趣,唯一可以传诵黛玉诗句的竟然是一只鹦哥。其实鹦哥是不懂心事的,可是正因为不懂,才格外打动人。
“黛玉便命将架子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我相信这些画面都是有实景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脑海里一定浮现了潇湘馆月洞窗外的竹林和挂在窗前的鹦哥架子。没有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富贵人家的环境并不是大红大绿,反而是清雅的竹子。
黛玉“吃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