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出手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注意“体贴”是说她完全明白了宝玉的心,这个女孩子的心事一下全被勾出来了:“能领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手帕子,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手帕子,又令我可笑;再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可惧;我自己每每好笑,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她先是喜悦在人世间竟然如此幸运,会有人这么懂你;可转念一想,这么深的感情,将来会有什么结局……少女的心事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思前想后,一会儿高兴,一会儿难过,一会儿惭愧,五味杂陈,整个心都热起来了。“由不得余意缠绵”,“缠绵”两个字用得极好,这是非常女性的字眼。两个字都是“纟”旁,古代女性经常刺绣、编织,线理不清楚的时候就是“缠绵”,感情也有理不清的时候。宝钗跟宝玉的情感很清楚,一二三四,一条一条的。可如今黛玉看着这两块手帕,自己也不知道应该难过还是高兴,于是“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她要透露自己的心事了。“便向案上研磨蘸笔”,然后就在那两块旧的手帕上走笔写了三首诗。我们现在青春期的小孩当然不会一下就写三首诗,但至少会传三条短信出来。黛玉忽然间被打动了,只觉得人世间竟然还有一个这样的知己,了解她的孤独,知道她为这个人的挨打所受的煎熬。很多时候,心灵的苦比肉体上的苦还要难熬。

我们读一下黛玉写在手帕上的诗,就能看到这两人前世情缘之间的纠缠。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红楼梦》的结局了,可是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重新追问究竟什么是结局?就像我们读《长恨歌》,看到最后“宛转蛾眉马前死”,觉得真是一场悲剧,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可是细想想,六十岁的唐玄宗跟二十七岁的杨贵妃在一起,中间有十年的时间,其实这十年的每一天都可以是结局。通常,我们读《红楼梦》会觉得宝钗最后嫁给宝玉才是结局,中间全部是空的。其实从某种角度看,《红楼梦》的结局是存在于每个刹那间的,宝玉跟黛玉之间的真心对话是结局;送手帕、在手帕上题诗也是结局。

黛玉在手帕上写道:“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黛玉身上最重要的字眼永远是“眼泪”,因为她是为还泪而来的,眼睛里面只有泪一直在流,手帕是要她擦眼泪的,所以她就用泪做主题来写诗。“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三十厘米左右;她特别用“鲛”这个字,是因为传说中古代的美人鱼,也就是“鲛人”会在月圆的晚上一直哭,直哭到眼泪变成一粒粒的珍珠;“绡”是白色素绢的手帕。这两句意思是劳驾你送我这样一块手帕,叫我怎么能不伤心!

第二首,“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珠”跟“玉”都是讲眼泪,有事没事就在那里哭。“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直流到枕头、袖子上全是眼泪,怎么擦都擦不完。

第三首是,“彩线难收面上珠”,脸上的泪一颗一颗掉下来像珍珠一样,用最漂亮的绣线都难把它们穿起来。“湘江旧迹已模糊”,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传说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太太娥皇和女英,一直流泪,她们的眼泪挥洒到河边的竹子上,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有斑斑泪痕的竹子叫湘妃竹。这里的意思是那个古老神话的痕迹已经模糊了,可我的“窗前亦有千竿竹”,她的住处之所以叫潇湘馆,就是因为她的院子里种的是湘妃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是说我的眼泪会不会变成痕迹留在竹子上?

三首诗全是关于眼泪的,完全是黛玉的口吻。后来《红楼梦》里开了诗社,每一个人都开始作诗了。作者真是千变万化,他可以把自己分裂成不同人的个性去写诗。我们知道诗是最难假造的,每一个人用字、用句、用情感的方法都不同,有人开朗、有人哀愁,就跟画家的画风一样,一个人一种风格。到三十几回以后,作者把他写诗的才能全部展现了,而这个才能不只是他个人的诗才,而是借着小说里的人物写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诗句。现在我们看到是黛玉的,她的诗几乎都跟泪水、哀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