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就打、要骂就骂的。可是宝玉从来没有逞过主人的威风,他甚至帮丫头梳头、端洗脸水。因为这些女孩子卖到贾家来,大概也就是八九岁、十来岁,宝玉觉得她们是他最亲的人,甚至比爸爸还要亲。如今,金钏儿因他而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宝玉五内俱焚的心情。在最难过的时候刚好碰到了爸爸,贾政对儿子说话从来就没有好气。若在平常,宝玉会很机灵地周旋,比如知道爸爸要考《四书》、《五经》,赶快背几句给他听也就过关了。可是因为这天的心情实在太糟糕了,根本没有心思应付父亲,就引发了父亲更多的愤怒。

而此时,刚好另外一个事件爆发。之前宝玉被薛蟠请去酒廊喝酒,席间认识了刚刚蹿红的戏子蒋玉菡,艺名叫琪官。在古代社会,优伶戏子的地位非常低,一旦人长得漂亮,戏又唱得好,大多会被大户人家包养,要常常挨家去唱堂会,然后收一点赏钱。他们完全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绝没有像我们今天的表演艺术家这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在古代,包养你的人到底是欣赏你的艺术才能,还是想染指你的美色,其实很难分清楚。

宝玉一看到英俊的人就喜欢,这是青春期对所有美的一种眷恋,后来,蒋玉菡就和宝玉互换了汗巾子,等于是两个人交换了信物。在三十三回中,汗巾子事件爆发,真正包养蒋玉菡的人是忠顺王府的王爷,蒋玉菡人很伶俐,因此深得王爷的宠爱。可是这一阵子蒋玉菡突然不见了,后来忠顺王府得知和蒋玉菡常来往的是贾府那个含玉而生的公子,所以这个王爷竟然派他的长史官到贾家来要人,这是宝玉挨打的第二个原因。贾政痛打宝玉的理由很有趣:你玩别的戏子也就算了,你竟然敢动忠顺王府的人。当时那个长史官就在旁边,贾政有点故意要说给他听。我觉得小说在表现社会现象的丰富和细致方面是历史无法抵达的,就是读几部清史,也读不到这种社会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这一回篇幅比较短,文字并不多,可因为有大事发生,所以作者采用了悬疑的手法,一步一步逼近宝玉的挨打。我们先看一下回目:“手足眈眈小动唇舌。”这个“手足”是指兄弟,也就是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其实孩子之间的这种对立,完全是大人关系的转移,王夫人和赵姨娘妻妾之间的很多争斗,很容易转移到宝玉和贾环身上。本来宝玉是个很磊落的人,可他一直受宠,没有受什么委屈,贾环却动不动就被人骂,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不受待见,都是因为有个宝玉。

我相信这一定是曾经发生在曹雪芹身上的真事儿,古代的这种大家族关系太复杂了,各房之间斗争之惨烈是惊人的。其实现在也常见这种情况,翻翻报纸就能发现,财产过亿的家族几乎都上过法庭,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蛮庆幸的,幸好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我想这种大家族中的关系已经不完全是伦理,还涉及很多的利益。赵姨娘一直是被压在底层的妾,心里有很多的恨,报复心当然强。我在前面曾提过,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社会也好,永远要注意其中的受委屈者。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卑微者,只觉得贾环很坏,可如果我们能找到贾环背后的委屈,就会对他心存悲悯。我觉得作者很了不起,如果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话,他就是那个被贾环一再陷害的人。可是他在写贾环的时候,并没有指责贾环有多坏,而是尽量让我们看到贾环之所以变成这样的原因。一部小说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习得对人性的担待。这样一来,当你在社会上看到充满怒气和怨恨的脸的时候,就能体贴到他背后的原因,找到了那个原因,人性的结才能解开。好小说永远不会告诉你说人是天生坏,或天生好的,而是让你看清好坏的缘由。

本来贾政已因蒋玉菡之事怒火中烧,看到贾环在外面乱跑,就喝住了他,贾环便趁机告了宝玉一状,“手足眈眈”很明显是“虎视眈眈”。贾环一直伺机要整宝玉,这下终于逮到机会了,便“小动唇舌”,说哥哥强奸妈妈的丫头未遂,导致那个丫头自杀,这明显是要置宝玉于死地;“不肖种种”,指的是宝玉,父亲历数他的种种不肖:在外流荡优伶,在内奸淫母婢;“大承笞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