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红楼梦》已经讲到三十三回,我想能够坚持下来的朋友,大概并不想把这本书很快读完。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包括阅读在内,甚至有专门的机构在教大家如何速读。最近有个书店办周年店庆,邀我去做一个演讲,我的题目就是“缓慢的阅读”。这绝不是动机上的逆势操作,是我真的感受到了缓慢阅读的必要性。最近,这个书店还举办了“一百本读者最喜欢的小说”的投票活动。当然,这种民众的投票不见得准确,至少在答案出来以后,我认为的台湾战后最好的两个小说家的作品,都没有在里面。可是有趣的是,统计报告显示,四十岁到五十岁人选的五本小说中,排第一名的是《红楼梦》;三十岁到四十岁人选的五本小说,二三四名跟前面的都不一样,但第一名也是《红楼梦》;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读者也选五本小说,第一名还是《红楼梦》。看到结果,我吓了一大跳,我想《红楼梦》可能是缓慢阅读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族群,都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它的魅力。

如今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消费品,那多半是些用完就扔的东西,就连很多文学、艺术也有点儿要变成消费品了,常常看到很多悚动的东西变成文字、图像,在媒体上呈现,可没过多久人们就忘掉了。我想,大家一定也想给自己选几本可以在一生当中阅读的书,如今,能够让你在家里某个角落,随时边看窗外的风景边细品的书,大概也就那么几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庄子》、《老子》、《红楼梦》……它们不是消费品,而是我们在缓慢的阅读里能跟自己的人生进行对话的书。这就是缓慢阅读的意义。

在座的朋友读《红楼梦》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相信大家至少感觉到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看过以后还想再看。如今,这样的小说真是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作家本身都把持不住,很容易在自己的作品里放进一些悚动的东西:暴力、情色……可是我们知道,凡是诉诸感官的东西,无论多强烈也很难持久,好的小说必须具备一种能让人的心灵或者生命沉淀下来的力量。

三十三回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宝玉遭到了父亲的痛打。这个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子的真性情跟他父亲的礼教约束之间的冲突,终于在三十三回里爆发了。很多朋友小时候都挨过父母的打骂,因为小孩子难免做错事,但我们都知道父母不过是点到为止。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贾政这次是真想要把宝玉打死的。有很多红学考证者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我曾看过一篇论文,说贾政不是宝玉的亲生父亲,否则下手绝对不会这样狠。可我相信人世间有各种不同的亲子关系,贾政身上背负了贾家世代做官的重责大任,他平常每天都在讲忠孝,讲儒家伦理,别人当然要看你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他把教育孩子也看成一种对外宣传的面子工程。所以贾政很可能连打孩子都带有表演的成分,用“表演”这个字眼也许重了一点,但在古代的世家文化中,为了维持在官场上的威严和虚荣,其中难免有要做给别人看的成分。我常常想,如果当时旁边没有外人,贾政还会不会下手这么狠。刚开始贾政叫小厮们打,可是面对自家的少爷,下人很难拿捏轻重,可能一般下手都比较轻。这个时候贾政就一定要做给大家看了,他把所有人都踢开,自己上手,打到最后,轻重已经无法控制了。

宝玉挨打事件让我们看到一种很奇特的亲子关系,王夫人赶到现场后,劝阻丈夫的理由并不是宝玉不该打,而是一个让人吃惊的理由:我如今只剩一个宝玉了,你打死他,我将来靠谁?可见大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有私心的。《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写出了非常细致的人性,如果不细读,就不太容易理解。

金钏儿的死对宝玉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她是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宝玉身上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一直没有什么主仆观念,这跟他还是个孩子有关。古代社会等级非常森严,宝玉的屋里用了那么多丫头,按说这些人都是他的下属,他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