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信之后的痛苦,全部展露出来了:“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她要穷根究本,说你出身低微,不过是贾家随便花几个银子买来的。当然李奶妈自己也是这类人,不过是贾家花几两银子雇来给宝玉喂奶的。有时候人很有趣,在侮辱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也侮辱了自己,最后自己也认同了被侮辱的角色。“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贾家大部分犯了错误的丫头,会被拉出去配一个小厮或是农民,或是拉车的人,潦潦草草了此一生。这么重的话就已经是恶毒的攻击了。

袭人以为李嬷嬷不过为她躺着生气,就起来分辩。袭人是最懂事的丫头,她不会随便跟人吵架,也不会因为别人讲了很难听的话立刻跟人吵架。她解释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

可是,袭人一分辩,李奶妈更加生气,就继续骂。袭人“由不得又愧又委屈,禁不住哭起来”。这是袭人不常有的表现。袭人从来不利用宝玉爱她这个特权,她很谨慎,可是她这个时候也忍不住哭了。

宝玉“少不得替袭人分辨病了吃药等话,又说:‘你不信,只问别的丫头们。’”刚才宝钗叮咛宝玉不要骂李奶妈,宝玉也只好跟她耐心解释。

这一下李奶妈更气了,说:“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十四岁的宝玉,当然不会懂得李奶妈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关心与支持。李奶妈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宝玉站在丫头一边,忽略了她。如果宝玉随便说袭人两句,事情也就平息了,可他偏还要去保护袭人,这令李奶妈更加痛苦。

“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意思是说你们都是一伙的。李奶妈的痛苦在于她自己觉得跟这一群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们没办法沟通了。

下面的话不知道她每天要讲多少次,“我把你奶了这么大”永远是她的一个把柄。如果你曾对他人有恩,最好忘掉,不然这“恩”最后会变成你自己的痛苦,觉得别人忘恩负义。其实没什么“忘”与“负”的问题,是你自己觉得你有恩有义;也没有什么恩与义,不过是在那个时候,你刚好可以给了人一个方便。

这一场戏继续演下去。李奶妈说:“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逞着丫头们要我的强。”一面说一面哭起来了,她的确有被遗忘、被冷落的痛苦。

黛玉、宝钗也过来了,劝她:“妈妈,你老人家担待他们一点子就完了。”可是越劝李奶妈越会闹,因为这样她越有机会诉苦。因为她寂寞。

这时一定要出来一个人了,那就是王熙凤。王熙凤有明快地处理事情的能力,遇上这种事情,只有她能办得漂漂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