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们不要走开,宝玉在睡觉,你们在外面看着猫狗打架。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怕狗和猫打架会叫,吵着里面的人。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民间常常用打架来形容性。“打架”是双关语。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惚惚”其实是有音无字,就是有一点恍惚了,在入睡之前蒙蒙眬眬的,还没有完全睡着,可是又已经困到要入睡了那个状态,已经有一点眼睛要闭上的感觉。“犹似秦氏在前”,表示秦可卿已经走了,可是又好像就在眼前,那是什么,是梦。现实里秦可卿走了,梦里面秦可卿还在。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贾宝玉第一次性幻想的对象是秦可卿,因为是秦可卿带他进卧房,他盖的被子是秦可卿盖过的,睡的枕头是秦可卿睡过的,房间内都是秦可卿身体的味道。其实这里是他的潜意识在作祟。
“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这个所在是梦的所在。他的魂走了,肉体留在床上,他的精神跟着秦可卿到了梦的世界。从现实入梦境其实非常难写,作者的转接娴熟极为惊人。细细品尝第五回的梦,梦里面的自己常常是自己不敢面对的自己。贾宝玉醒来后,也不敢再去回忆那个梦了,可是作者把这个梦真实地写出来了。“悠悠荡荡”是没有感觉的魂,不是肉体,就是身不由己,飘飘荡荡,他的感官已经跟着飘走了。
“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这里的形容全部是非常美好的梦的世界,“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没有一点灰尘,一个洁净完美的世界。“宝玉在梦中欢喜,想到:‘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此处过一生,纵然失了家,我也愿意。’”儒家伦理最重要的是家,不管逃家、出家,儒家都不鼓励。可是贾宝玉竟然觉得到了这个地方,没有家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家对他来讲是父母,父母压迫着他去读书、去考试做官。
如果今天十三岁的孩子读得懂《红楼梦》,还是会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他会认同里面的意识。潜意识里所有的孩子都痛恨学校。宝玉不喜欢读书,他不喜欢学校的八股教育,所以他会说他宁可一辈子住在这里,不要回家了。因为一回家父母老师就逼着他整天读书,读不好就打。这里有一个教育问题。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一个对人性了解的过程,而不是教条的强迫压制。如果不对话,它就产生反效果。德国现在提出来,真正的教育应该放到游戏当中去,让他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很多东西,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宝玉在逃避现实世界里的八股教育,他要去做梦。
胡思乱想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何必觅闲愁”一句,好像是一个劝诫,可是青春期不就是闲愁吗?你如果把青春期的日记拿出来看,会发现从头到尾都是闲愁。可是这对青春期的人来讲很重要。闲愁是大人觉得无聊到极点的话,孩子们却会传来传去。青春期本来就是闲愁,绝对不是什么伟大重要的事情,因为他的生命刚刚发育,刚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闲愁本来就是一种淡淡的东西。青春期喜欢读的书,也都不是特别沉重的东西,都是一些跟自己的情感发育相关的内容,有一点感伤,又有一点渴望爱的那种精神状态的东西。琼瑶的《窗外》在当年畅销,就是因为她写出了一种闲愁。
这几句诗把青春期淡淡的感伤全部写出来了。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我要对十三四岁的小孩讲第五回,因为我觉得它完全是青春期教育。青春期开始觉得人生无常,觉得身体有变化,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要变成大人,觉得生命有这么多的渴望,可又有这么多的哀伤。在西方也有一个描写青春期的伟大文学作品,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个年龄是一定会为爱而死的,再大一点就不会做这种傻事,可那个年龄真的会做这种事情,因为他觉得生命就是唯一的一次,第一次的爱情是这么完美。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都泪如雨下,任何时代的人都喜欢读到这么令人感动的文字,是因为我们的初恋大多没有实现。我们很希望自己的初恋像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么轰轰烈烈,可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