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凤姐都笑道:“你太固执了。正经仍搬进来的为是,休为无要紧的事反疏远了亲戚。”有没有发现,到现在她们都没有告诉宝钗为什么抄检大观园,为什么赶走晴雯、司棋。如果王夫人扮演的是训导人员的角色,她根本就没有跟这些年轻人解释说她在干什么,而只是说你赶快搬进来,不要为了不要紧的事疏远了亲戚。在她看来很不要紧的事,在宝钗看来就很严重,不然怎么会突击检查?可见训导工作其实最难做,因为它牵涉到对人性的深切了解,王夫人恰恰是个极度不了解人性的人。就在大观园的青春王国已经面临土崩瓦解的时候,王夫人还不知道自己正是瓦解这个青春王国的魔爪,她竟然还坚持要宝钗再搬进来。接下来宝钗就讲了一大段话,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搬进来。从这段话里大家就能看出这个女孩子的厉害,这种人在社会上一定会是成功者。

宝钗笑道:“这说的话太不解了,并没为什么事我出去。我为的是妈近日神思较先大减,而且夜间晚上没有靠得的人,通共只我一个。二则我哥哥跟前娶嫂子,多少针线活计并家里一切动用的器皿,尚有未齐备的,我也须得帮着妈去料理料理。姨妈和凤姐姐都知道我们家的事,不是我撒谎。三则自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设若从那里做出一件事来,岂不两碍脸面。”

大家看,宝钗的思路是绝对有一二三的,而第三点才是宝钗真正要暗示的,但她没有直接说。以宝钗的聪明,她不想沾任何的嫌疑,所以建议王夫人赶紧关掉这个门。实际上就是摆明了说我不会再搬进来了,她已经决定不再沉溺青春了。这是非常理性的态度,跟黛玉是两个极端,黛玉是陪葬在自己的青春里的,宝钗则是从青春里提前毕业的那个人,她不想在毕业典礼上感感伤伤、拖拖拉拉。这就是主流文化提倡的所谓智慧圆融,尽量不要牵涉在复杂的事情里。

她继续说:“而且我进园里来睡原不是什么大事,因前几年年纪皆小,且家里没事,有在外头的,不如进来姊妹相共,或作针线,或玩笑,皆比在外头闷坐着不好么?但如今彼此都大了,也都有事。况姨妈这边,历年皆遇不遂心的事故,那园子也太大,一时照顾不到,皆有关系,惟有少几个人儿,就可以少操些心。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此后还要劝姨妈该减些的也就减些罢,也不会失了大家子的体面。”

可以说宝钗的态度其实是非常理性的,就是这个青春如果不可挽留,就用理性的态度完全断绝。相比之下,其他人都是悲剧,希望大家在第七十八回里可以对比一下。

我们说第七十七回最动人的片断就是宝玉去探望晴雯,晴雯咬断指甲给他,两个人还交换了内衣,完成了最动人的仪式。可到了第七十八回作者怎么会一直不提这件事?以一般的小说来讲,对这个事情应该还有个交代,可是就没有了。变成了王夫人去向贾母汇报,宝钗讲她为什么要搬出去,然后接着交代上一回宝玉去见客的情况。上一回家里忽然来了一些客人,什么梅翰林之类的,都是院长、部长级的,所以爸爸就很想秀一下儿子,叫宝玉出来见客。

大家知道宝玉正处于最痛苦的时刻,刚刚跟晴雯告别,还穿着晴雯的内衣,忽然要打了领带,穿了西装去见那些政府要员,这绝对是一种严重的自我分裂。我觉得作者最了不起的是在写极大的悲剧时,很少用传统的悲剧手法,而是写宝玉必须在那边正襟危坐地应酬。这是很惊人的一种笔法,一般作者写到这里会收不住笔,前面有那么惨痛的故事,当然会忍不住去延续它。但《红楼梦》的作者却就此打住,把宝玉叫到前面去见爸爸,这是最厉害的,因为最大的悲哀是不表现出来的悲哀。平时宝玉最怕的就是爸爸,在爸爸所代表的主流文化氛围里,他必须要努力去应酬。在作者笔下,宝玉竟然可以应付自如。我希望大家可以注意到这种让悲哀不成其为悲哀的写法,这其中有着荒谬的痛。可知这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穿得正经八百地去见客人,在那里谈笑风生,得到很多的礼物和赞赏,但心里却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