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联诗?因为诗本身可以表达很多心事。

第七十六回的线索比较少,作者的手法比较像散文或诗,着墨的重点在于心境。“话说贾赦、贾政等散去不提。且说贾母这里命将围屏撤去,两席并为一席。”可能大家不太容易懂为什么会把屏风撤掉。过去即使是一个家族的宴会,男人跟女人也还是分开坐的,中间会用围屏稍微隔一下,因为贵族女性还是要有一点私密空间。现在剩下都是女性,围屏就可以撤了。

“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贾母等都添了衣。”注意,添衣是暗示入夜以后气温开始慢慢变凉,秋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昼夜温差比较大。“盥漱吃茶,方又入座,团团围绕。贾母看时,宝钗姊妹二人不在坐内,知他们家去圆月去了。”作者其实一直都在体会贾母的心情,她很在意这个晚上的人够不够多,希望尽量能热闹一点。“且李纨、凤姐二人又病着。”李纨、凤姐也不在,可见这个热闹的团圆夜是有人缺席的。有没有发现,注意到缺席者正是贾母的心情,如果你很开心地跑去跟朋友吃饭,肯定不会特别注意谁在谁不在,可是老人家会特别在意,对她来说,团圆不能完成就存在缺憾,就不够圆满。“少了四个人,便觉冷清了好些。”从一开始这个冷清就一直在。

我们肯定会说,少四个人怎么会那么冷清,这个家族人这么多,应该也够热闹了吧?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少一个人你都会觉得冷清,尤其王熙凤是个特别能说笑话的,她在场的话大家宁肯作弊也会让她说笑话,至少不至于让贾政和贾赦去说那么无聊的笑话,弄得大家那么尴尬。

“贾母因笑道:‘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咱们越性都请姨太太来,大家赏月,却十分闹热。’”记不记得贾政有段时间被皇家派去做学差,跑了好几年才回来。他不在的时候,贾母就把薛姨妈等人都请过来一起过节。“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又不免想到母子、夫妻、儿女不能一处,也都有些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大家团圆,却又不便请他娘儿们来说说笑笑。”贾母希望人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可是伦理是有一定界限的。所以她说:“况且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也难丢了他们跑到这里来。”重点是下面这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人来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这个时候你就能发现王熙凤的重要,很多时候在一个环境和一个团体里,有的人就是能搞笑的。平常也许不觉得她重要,可是一旦想热闹,就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她能保证不冷场,所以王熙凤的生病也导致了贾母的落寞,她说:“可见天下的事总难十全。”这个时候老太太的感伤就出来了。“说毕,不觉长叹一声,遂命拿大杯来斟热酒。”贾母平常喝酒多半都是点到为止,今天大概有点想借酒浇愁,想大杯痛饮。

王夫人笑道:“今日得母子团圆,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终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齐全的好。”王夫人希望贾母的心境能转换一下。贾母笑道:“正是为此,所以我才高兴拿大杯来吃酒。你们也换大杯才是。”有没有发现她在掩盖真相,不想晚辈们为她的寂寞难过,就劝大家也趁机多喝一点。“邢夫人等只得换上大杯来。因夜深体乏,不能饮酒,却有些倦意,无奈贾母兴犹未尽,只得陪饮。”其实大家都想睡了,可是贾母很眷恋这个团圆,希望这种团圆能够永续。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但生命里所有主观希望永恒的东西最终都不可能永恒。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贾母为什么要强撑着。作为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最累的其实应该是她,但因为她觉得自己是那棵大树,一旦大树倒了,子侄辈会散得更快。只要她在,儿媳妇、孙媳妇就要陪着。

接下来作者描绘的依然是那种明明应该结束而不结束的悲哀。我读七十六回读了很多次,总在想,什么是最究竟的生命智慧?就是在该停的时候停,或者说接受“散”这个事实。人生总有一天要做这个功课,该结束的时候就要结束。可是贾母在这晚上坚持不散,拖下去之后变成了另外一种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