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七十六回作者书写的是一种荒凉、一种凄清、一种寂寞,这个家族经历几代的繁华富贵,面临已经很难维持下去的现状,大家的心里一定是不舍的,就像人面对生死。尽管我们常常会劝朋友说,世间原本就没有永远的事,可是事到临头你还是舍不得。大家明显能感受到贾母对这个中秋节之夜的眷恋。如果对贾母来说,这是最后一个中秋夜,是家族最后的一次团圆,接下来就是家破人亡了。我希望大家在读文本时,能感觉一下贾母努力撑持的辛酸,她也很累,可她知道只要她一走,大家就散了。

我常想,很可能这就是曹雪芹十三岁时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团圆。所以他在写下这一切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的感伤,会想到那一天老祖母的表情,想到那一天所有人讲着强颜欢笑的笑话的情境。

艺术世界里的时间分两种,一种是我们今天讲的三点到四点或者四点到五点的物理时间。还有一种是在电影里,一分钟可以变得很长,比如,一个经过特殊剪接的慢镜头,或者停格,就有拉长时间的效果;也有可能十年过得很快,可能就是翻翻日历,几秒钟,十年就过去了。时间在艺术里有另外的表达方式。文学里面什么时候时间会变长?在你眷恋、舍不得一种东西的时候,那个时间就会变成很慢的镜头。

在这个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在贾政、贾赦他们几个男性离开了以后,贾母跟家里的女眷在一起时,时间一下子变得特别慢,而这个慢里有很多诗意性的描述。包括贾母去赏桂花,又看到月光,再找人来吹笛子,等到笛声从远处悠悠扬扬地传来的时候,贾母忽然掉泪了。一定是这笛声勾起了她的很多心事,从十几岁嫁到贾家,如今已八十岁了,她见证了这个家族渡过的所有艰难,可是现在最大的艰难是因为它富贵到毫无节制。我希望大家能体会贾母的心境,她是这个家族创业的第一代,富贵荣华对她来讲已经没有什么意思,她在意的是全家的和睦与温暖。可是却蓦然发现连母子之间都有心结,儿子会用笑话影射母亲偏心,这就更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这一段大家特别能感觉到作者叙事中显现的淡淡的诗意。最后发现有两个人不见了,一个是湘云,一个是黛玉。接下来作者换了一个场景,她们两个并没有回去睡觉,而是找了一个地方开始玩一种游戏,这个游戏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作诗比赛。就这样,中秋节晚上的荒凉场景被记录下来,从繁华到幻灭的过程,变成了一首长诗。

这一回回目里有个“凸碧堂”,还有个“凹晶馆”,有趣的是,等一下林黛玉说在民间这两个字不是读“tū”跟“āo”,而是把“凸”读成“拱”,把“凹”读成“洼”,一个凹下去的洞。当初大观园盖好以后,贾政曾带着宝玉等人游园,然后负责给各处命名,当时宝玉有点江郎才尽了,黛玉就做他的枪手,帮他想出了凸碧堂跟凹晶馆,凸碧是一座假山,因为山上面种了很多的绿草,就命名为“凸碧堂”,旁边有个凹下去的池塘,则命名为“凹晶馆”。

也许大家在读这一段时,觉得这不过是两个大观园里的处所、两个不同名称的地点而已。但实际上,人的生命、家族的生命都有所谓的起和伏,特别自然的起落本身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和不好,山高起来,水凹下去,就这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人生如此,家族也如此。巅峰过后,必然会下落,这是大自然的秩序,当然也是人生的秩序。所以两个小女孩离开强颜欢笑的中秋宴会,跑到这个地方去写诗,其实就是去领悟自然。她们对这个家族的败落,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哀伤。我们一直在说每个人对家族败落的反应是不同的。宝钗选择了离开,探春想做最后的努力,黛玉和湘云则觉得我们的青春曾经如此美丽过,有过了那个巅峰,就不再在意巅峰之后的下滑。如果生命一直停留在青春的巅峰,大概就像塑料花了,并不是真正的生命循环。我想,这些大概都是《红楼梦》里比较深的哲学,为什么黛玉和湘云要到凸碧堂跟凹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