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滋味并不好,少女眉心都蹙起来。
她穿着一身发旧的衣裙,但是丝毫掩不住身姿的纤细柔弱。他那时淡着眸,还不知道她便是姜玉郎曾经同他提起过的姜婳。
她的唇是那种淡淡的樱红,脸红起来的时候,倒是相得益彰。
他那日一言不发,直到屏风前的身影放下古书,迎了上去。
随后,门被敲响,外面传来姜玉郎的声音。丫鬟开了门,少女眨着眼,轻轻着望向姜玉狼,带着浅浅的笑意。
谢欲晚望着她的那一抹笑意,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
后来,姜玉郎惊讶地看着手中抄写完的古籍,夸赞了姜婳几声。
谢欲晚垂着眸,看着姜玉郎很快将少女打发了出去。
屏风外,姜玉郎惊讶地看着姜婳递过来的抄写的手稿字迹工整,极为标准的簪花小楷,一笔一划,哪怕是墨痕,都恰到好处。
姜婳递给他的手稿,厚厚的一沓,染着浓厚的墨香,若是细嗅,还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花香。
姜玉郎诧异摇头,甚至来不及坐下,就站在书桌前,一张一张检查手稿。等到他再抬起头时,就看见谢欲晚从屏风后走出来。
看看谢欲晚,姜玉郎诧异道:“谢兄何时来的?”
谢欲晚回忆了番,嗓音清淡:“日午前。”
姜玉郎想起姜婳,将手中的手稿放下,笑着道:“是怕吓到小婳吗?小婳的确有些胆小,麻烦谢兄了。”
谢欲晚平淡重复了一遍姜玉郎对姜婳的评价:“三小姐平日是一个胆小的人吗?”
姜玉郎点头,无奈道:“在我所有妹妹中,小婳最胆小了,怕鸡,怕鹦鹉,怕兔子,有时呀,甚至都不敢同人说话。”
谢欲晚不置可否。
似乎是他的这一句话打开了话匣子,姜玉郎话多了起来。此时门半开,黄昏的光顺着门缝倾洒入室,谢欲晚淡淡听姜玉郎讲他记忆中的姜三小姐。
“三妹妹虽然胆小,但是乖巧。只是不爱读书,一连气跑了数任夫子......”
谢欲晚望着姜玉郎,清淡听着,只觉得人性本偏颇。
每每姜玉郎同他描述姜玉莹时,恨不得搬光了书中的赞美之词,日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玉莹秉性温良,极为聪慧,七岁能文,九岁作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同样是说给他听,到了描述姜三小姐时,就变成了“胆小但乖巧”。他不是没有见过姜玉莹,适才也见了姜三小姐。姜玉郎这一番对比,实在偏心。
但也是常事,只是他想着适才少女轻柔望向姜玉郎时期待的眸光,手不由停了一下。
谢欲晚不再说话。
他本就寡言,姜玉郎也习惯了。世人眼中风光霁月、位高权重的公子,在他这,依旧是那个在书堂便展露野心的少年。
那时,谢欲晚便寡言,这些年下来,话更少了些。昨日圣上见了他,都在抱怨:“玉郎,欲晚最近一月同孤说的话,不过十句。”
姜玉郎是知道谢欲晚的,这人,一句话超过十字都难。
圣上那么一说,那时在御书房中,姜玉郎差点就笑出来。主要是能让圣上露出那般哀怨的神情,这世上,也只有欲晚能做到了。
谢欲晚不理会他,姜玉郎就开始细致翻阅姜婳抄写的古籍了。小婳抄写的速度虽然很快,但细节应该不太行。不过,这也怪不得小婳,能够一个下午抄完,已经很厉害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姜玉郎再次翻开了手稿,一字一句地认真核对着。
谢欲晚一眼便知道姜玉郎在想什么,他不知为何心中有些不舒服。
他看着姜玉郎,果真,姜玉郎面上的神情几番变化,先是惊讶,而后稍稍严肃起来,最后,多了分惋惜。
姜玉郎蹙眉,一边核对着最后的几页,一边小声道:“我这庶妹竟还有如此天赋。即便换做我来抄写,要抄写得如此工整有序,毫不遗漏,也起码需要两日。只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