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1 / 3)

物转星移,昭平元年,也不知不觉过了半。

换了年号,先为先帝上谥号为“章”,再为太后洪氏上徽号为太皇太后,住慈宁宫;为皇后叶氏上徽号为太后,居慈寿宫,不过太后身子不好,甚至未出席册封大典,一直在汤泉宫安养;并将先帝妃嫔一律迁居长寿、长安两宫居住。

接着封皇后、封太子、封六宫妃嫔;再为先帝的姐妹升一级,称大长公主,如建昌长公主贺飞瑶为齐国大长公主、舞阳长公主贺清瑾为秦国大长公主,新安长公主贺明瑀为燕国大长公主,并追赠广平长公主贺明瑟为韩国大长公主,接着封自己的兄弟、姐妹,封外戚……

六部忙了个底朝天,一系列大典礼下来,又过了先帝的冥诞,齐国大长公主的生辰,已到了二月,长安柳枝初新的时节,除了主持春耕、朝廷的日常事务之外,朝廷上下还未松一口气,就收到了新帝一道明旨:令镇抚司押解燕国、韩国两位公主的夫婿吴氏、姜氏进京受审。

理由也是明明白白的:先帝驾崩,虽然因病,却也是听说两位妹妹受夫婿折辱,一时动气,才致去世。虽然名分上是姑母的夫婿,皇帝要收拾他们,只要证据确凿,也是名正言顺、轻而易举。

明旨一发,缇骑便出动,这边枷了两个贵眷上京,那边查人证、寻物证,燕国大长公主贺明瑀出嫁多年,京中贵眷却还不至于忘了她少女时丰润俏丽的模样,如今却形销骨立,干枯憔悴,几如行尸走肉。

她连同两位镇抚司詹事一同上殿回话:姜氏兄妹毒害公主多年,贺明瑟有心大度,只令首恶伏诛,谁知姜令望心怀不忿,假意和好,生生堕下她腹中六月胎儿,以至她血崩而死;而她夫婿吴岩平,连同母亲贺氏把她骗回,下药、囚禁,数次流产,却连吃药也成恩赐,若不是国丧传来,她贴身婢女冒死见了传信使者一面,只怕如今还被囚在暗室,生不如死。

人证物证俱全,来龙去脉,毒药方剂也都呈堂,再无疑义,三法司会审,很快结案:姜令望斩立决,姜氏全族流放,没入岭南矿山充苦役;吴岩平绞立决,母亲虽为郡主宗室,也被罚入庵堂,青灯古佛,为公主祈福,终生幽禁。贺明瑀回京,另起公主府居住,与太后一道在行宫休养,两人倒聊得投契。

新封的太皇太后并不似前朝妃嫔一般热爱佛事,眼见两位公主婚事不谐,深感女子应当读书明理,以免耽误终生,因此一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便令身边女官读书习字,教导宫人;帝侍长上至孝,又感慨皇后贤德明理皆因精通文墨,也担心膝下女儿日后出嫁,金枝玉叶受了夫家欺凌,颇为推崇女学,又有齐国大长公主贺飞瑶,带着几位妹妹一道凑趣,太后、皇后当先捐了一年的俸禄,几位大长公主、长公主也纷纷解囊,捐了一年食邑,于皇城外立了一处女学,由宫中六尚女官及年老翰林轮流为师,读书习字之外,更教算学、女红、绘画、琴棋,凡为良籍、在长安住十年以上民户,皆可令女儿入学,束脩只不过是象征性的一年一贯钱。

皇帝这么捧场,哪里还有人敢多嘴扫兴?也便纷纷投贵人所好,京畿内外,连同各州府郡县冲要之地,女学遍地开花,世家大族的族学家塾,也令女眷入学,就连说亲娶妻,也都以妻子读书识字为上,民间风气,顿然一新。

去年九月秋闱,秦国大长公主的嫡长子荣君泽中了举,今年三月又加开恩科,却是并未得彩,只是他终究也才十五六岁,虽然比不上父亲荣矜少年进士的高才,却也算得上年少有为。杏林宴上,太皇太后看上了榜眼乔南,有意以侄孙女十一娘相配,却遭了“有丧在身”的婉拒,本是不大高兴的,贺清瑾出面缓颊,讨了口彩,便由太皇太后做媒,说定嫡长子与皇后陈氏的同胞妹妹这一门亲事,只是这位三姑娘今年也才十三岁,三年后方能娶亲。

新帝乐得为姑母与皇后锦上添花,干脆将荣君泽送去镇抚司长一长资历本事,“林家表弟将去西南管盐铁,君泽正好接他的班,他脸嫩心软的,磨一磨,日后有了品阶,才好娶妻”。

自然,对于静江府百姓们来说,天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