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2 / 2)

闻岱正色道:“陛下这是哪里的话,军中有能者甚多,也当擢年轻有为者上位,不然青黄不接,如何能培养下一代的武将?再者,军中并非我家天下,普天之下军队,皆为天子亲卫。”

方伯晏皱皱鼻子:“让他们天天拿孝道压人,我也堵一堵他们的嘴。对了,师父,你们今天叫我出宫,是要商议什么事?”

闻岱倚在城墙上,继续不急不缓分析。他胸中似有一整幅大桓舆图,几句话便将东南海寇、西南土人、西北突厥之患分说清楚,还将大桓在各地分布的守军也讲解一遍。

总不能封公主吧?没有这个道理。

“除去黄氏,朕以为楚国夫人也当赏。”

女尚书?!

如今朔方已经被闻岱收拾清楚,突厥也被吓破了胆,短期内不会南侵,要处理的仅是一些收尾的小打小闹,可以说闻岱给下任留下的,是躺着都能挣功劳的大好图景。

这个消息飞快地从朝堂流出,流到街头巷尾。满城谁不知楚国夫人屡有建树,屡得封赏?如今楚国夫人要当正儿八经的尚书了?

“但兵事不可轻!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似前朝末帝,穷兵黩武,自然不可取,但一味率性轻忽,便是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止戈为武。练兵不是为了侵扰别国,是为了平乱、克敌,是为了太平安定,止息兵戈。如今正当厉兵秣马,强军富民,外敌自然不敢来犯,内忧亦无从生乱,届时臣亦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观一副盛世太平,海清河晏之景。”

眼看没人说话,庞栋臣熟练地出来和稀泥。他干惯了这活,三言两语,便转开了话题,请方伯晏予黄三娘封赏,以嘉其成就。

众人皆不明白方伯晏的意思,却见方伯晏轻描淡写扔下一枚炸弹:“先帝在时,曾封楚国夫人为女尚书。楚国夫人在后宫襄助太后,从不懈怠,外出又理朔方庶务,使其百废俱兴。朕前日同孟太傅学到,朝多君子,野无遗贤,方为明君。楚国夫人身负不世出之天才,若限于后宫细务,未免浪费,朕以为,当谨遵先帝遗命,使楚国夫人入朝为女尚书。”

朝中诸事忙乱,黄三娘又还未过门,她的诰命追赠一直还未封。干脆就趁此机会,将她的地位彻底敲定。

隔着重重珠帘,舒宜扫视下首,偌大的朝堂彻底安静了。

方伯晏这话论理是对的,舒宜到朔方以来,当地前后变化,长了眼睛的都看得见。但舒宜已是正一品楚国夫人,加无可加,还能怎么赏?

舒宜在一旁捂脸,这么实在的话,也只有方伯晏这个二愣子能大剌剌说出口。亏得是自家亲近人,要让文官们听到,不上它十道八道奏章弹劾不算完。

他声音低沉,字句皆缓,方伯晏明白这些道理,但他问:“师父,有不少人至今看你都觉不屑,如今你将朔方主将的位置拱手相让,不觉委屈?”

而长安城墙上,静悄悄迎来三位访客,舒宜,闻岱,与方伯晏。

末了,闻岱道:“如今我大桓国力强盛,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承平日久,不免武备松弛,人不知兵。谈及战事,朝堂上多少人摇唇鼓舌、滔滔不绝?但又有多少人真见过血?直将兵事想得如神话志怪,全不知其艰难谨慎之处。良将良兵,近年也少现,和开国之时相比,相去远矣。”

有本事,下地找先帝讨论去呀。

方伯晏当然知道,闻岱是全副为他、为大桓着想,才提出此建议的。

闻岱道:“之前商议的选拔各地武官,在长安设御骑营一事,陛下既可,臣请领御骑营。至于西北前线,突厥经此一役,至少两年不敢大举南侵,还请陛下另选将领镇守,也是轮换练兵。”

长安满城风雨后的第一次见面,三人不免相视一笑。

如今风尚,要比原本历史上对女子的束缚少得多,原本那些弹劾便有些强行以黄三娘为突破口的意味,如今方伯晏挑破,人人都醒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