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濬不知道王阳明是谁,但一听格竹就明白了,王实庵家那个立志做圣人的儿子啊,那小子倒是个人物,就算不成圣也是位能臣。运道更是相当不错,只要那小子不作死,入阁是迟早的事,等等,王家小子好像还没考中进士。

【看来大家都对他很熟悉啊,其实我在高中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十三香成精了?王守仁和王守义是真的什么关系都没有。他号阳明,我习惯叫他王阳明,刚才不是说他格竹没格出成果反而把自己饿晕了吗?这个一心成圣的小伙子就对朱熹的格物理论产生了怀疑,跑去发展陆九渊的学说了。】

[王守义十三香,人人都知道啊。]

[在我家厨房里放着呢。]

[跨越几百年的孪生兄弟吧,有没有可能王守仁的兄弟就叫义礼智信呀!]

[我去搜了一下,他有三个弟弟分别是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他爹起名不入俗流!搁我我就顺着起名叫王守义王守礼了,也怪好听的。]

[可能他爹怕生不够或生超了吧,那得多难受啊。]

[有道理,强迫症患者就怕这个。]

[从客观唯心到主观唯心,错的更离谱了]

[思想嘛,就是要天马行空。]

[可是王阳明就是凭借他的思想留名青史了。]

[对呀,成圣了嘛。]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华突然不大想进宫了,他已经能想象得到那群同僚们戏谑地调侃嘴脸了。

王守仁却是异常兴奋,他真的能够实现远大目标诶!至于天幕说的理论错误又有什么关系?他还年轻,还没形成体系的学问呢!

邱濬哑然失笑,王家小子未来真的成圣了?少年人的那股朝气可真不容小觑,王实庵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

【也不算错误吧,人文社科的东西不能和严谨的理工科研究混合在一起,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在当今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只注重发展科技而不注重道德后果不堪设想,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标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宗旨在于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善义防患于未然。他的主要著作是《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王文成公全书》和《论语》有那么一点点像,是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

[好有道理的样子]

[要不是学过哲学,我肯定会妥妥的相信。]

[快跟着我念,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产生意识,先行后知!]

[我知道这个,陶行知原来的名字是陶知行!]

[大家的知识好渊博呀!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陶行知名字的典故,知识储备+1。]

[王阳明和《论语》真有缘分,《大学问》不也和《论语》很像吗?]

[《大学问》本来就是王文什么公全书里面的一篇啊!]

明,景泰元年(1450)。

朱祁钰皱了皱眉,王守仁如此功高,文成武治皆能,怎会只得一个文成作为谥号?他必定要给于太保文正的。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有一点点小失落,但很快就振作起来,王文成又不是他,他一定能比王文成做得更好。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守仁无悲无喜,他对朝廷失望了太多次,文成已经比他想象得好多了。

弟子们想要说些什么,却终究没有开口,他们还一直跟在老师身旁,怎么会不知道朝廷的态度?

【王守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他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妥妥的斜杠少年、业界大拿。可惜的是他的学说不被国内主流认可几经打压,在明朝后期才广为流行,有了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然而又被清朝禁止,在清末有很多文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是谁。隔壁樱花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