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应该不是这三司吧?]

[肯定不是啊。]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有些骄傲,他们大唐的文人才不像那大怂一样呢。无论是官员名称还是行政区划名称,都非常简单易懂,不罗里吧嗦让人望而生畏。

【三司会审当然不是这三司啦,我们待会儿会讲到。我们先把这三司搞完有点儿饶舌啊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分权鼎立,看看,我们很早就搞三权分立了,嗯,布政使有两个,分管民政和财政,四权分立。三司只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连线游戏。布政司与六部和都察院;按察司与刑部和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府,和我们现在很像啊。宋朝好像有个职位名字叫三司使,是中央财计的最高负责人。那三司是度支司、盐铁转运司、户部司,都是国家的财政部门。三权分立,不不不,严谨些,三司分权鼎立的优缺点有哪些?】

[真的很像诶]

[这不就是那啥啥议会的雏形吗?]

[小辰真严谨]

[呱唧呱唧]

[海底小纵队?]

[草,早就忘了。]

[优点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缺点是行政效率低下。]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觉得他们大唐的三省也算是三权分立,只不过是程序上的分立,不像明代是职责上的分立。

李世民稍稍一琢磨,就琢磨出来按职责分立的好处,不过天幕说的简略,感觉轻飘飘的虚浮,李世民只是略微在脑中过了一下,没想着付诸实践。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不理解,三权分立多好啊,怎么就造成效率低下了?肯定是他们偷懒,懒驴上磨屎尿多,但凡他们努力一点,工作效率怎么会低呢?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觉得天幕说的太对了,效率低下,用词相当精准,他早想稍微动一动这块儿了,但他老爹设计的挺好的,一改就失去了原有的相互制衡的作用,朱棣觉得他还应付得来,也就暂时搁置在一旁了。

【哇!好棒!我看到有宝贝答出来了。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为了解决由于明初设置三司之后分权过度而造成事无统属、运转不灵的问题,明中期以后在三司之上设立巡抚。同时,在边镇出于集中边镇力量抵挡外族人侵的需要,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形成了明朝的督抚制度,但是这些总督、巡抚并不是官名,只是一种差遣。但到了清朝,总督、巡抚都成了官名哦。】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巡抚和总督两个官可有那种王霸之气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