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肯定有啊,地方大员,都是朝廷重臣。]

[而且还有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巡抚和总督比他们官儿都高,不知道一年能捞多少。]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打出一个问号,三权分立就是为了搞制衡,在三司上面设个巡抚可真是个大聪明,哪个龟孙儿干的?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和他亲爹的思路一模一样,他会想想不到设立一个官职统领三司的办法吗?那还不是因为舍不得三司的制衡效果才不设的吗?所以后面几代三司效率得低下成什么样子才必须有个巡抚呢?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烨微微颔首,汉人的朝廷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了,他们只要在上面进行些许修改填补就可以让朝廷顺利运转起来。

【梳理完行政机构,就可以看监察制度啦。刚刚说到布政司、按察司都与都察院有联系,这个都察院就是中央的监察机关啦。其实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名字也是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和都察院有关的也有一个三司,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这三司共同审理官司才叫做三司会审。只有遇到大狱要犯才能达成三司会审的条件哦。】

[原来三司是这三司啊!恍然大悟。]

[感觉自己好没学问,什么都不知道。]

[高中是人生知识的巅峰,我们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好惨呀,嘤嘤嘤。]

[咦惹,恶心心。]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失笑,照现下的标准来看,这天幕背后的后世之人们简直无知得可爱。邱濬又叹息,看来后世已经没有三司了,相同职能的机构应当也与三司大不相关,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都察院之外,明朝还有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名字叫给事中制度。洪武六年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了六科,六科各置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点对点监督了属于是。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以上都是比较正常的朝廷监察机关,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老朱的控制欲了吧?猜到我要讲什么了吗?】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眉心一跳,他怎么就控制欲强了?不知道天幕要说什么,但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锦衣卫!]

[锦衣卫]

[锦衣卫帅哥]

……

【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对,大明怎么能少得了锦衣卫呢?飞鱼服是大明不可缺少的色彩啊!提起锦衣卫就不得不提起和锦衣卫配套的东西厂,二者合称厂卫制度】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有点不理解,飞鱼服难道是锦衣卫的标志吗?为什么把飞鱼服和锦衣卫紧密联系在一起?

【锦衣卫是洪武十五年设置的,这一年御使台改名为都察院。这一年朱元璋受的刺激大了,五月爱孙朱雄英薨逝,八月发妻马皇后病逝,要不是好大儿还在,朱元璋怕是会当场发疯。】

[可惜好大儿在洪武二十五年也没了]

[好惨一孤寡老人。]

【是啊,所以朱元璋变成了朱疯子,为了给孙子铺路,开启了发猪瘟一般的洪武大屠杀。】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都顾不上天幕说他发猪瘟了,他现在就想发疯,他的秀英,他的雄英,他的标儿。

朱元璋一口气没喘上来晕倒了。

早在天幕出现的时候,为了以防万一,马秀英就叫了太医,朱元璋还笑她多事,这不,还真用上了。

年迈的老太医很怵朱元璋这个皇帝,本想辞官回乡,但朱元璋就是不放人,可见老太医的医术之高。老太医取出银针,轻轻扎了朱元璋几个穴位,朱元璋就醒了。

悠悠转醒的朱元璋已经顾不得这个不痛不痒的回旋标,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