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江著名人设了。]
明,洪武十四年(1381)。
被辟谣的朱元璋依旧高兴不起来,他不明白他文化低怎么了,他有那么多能干的文臣,他还努力学习,又有优秀的太子,怎么就在建制之初就埋下祸根了。
朱元璋很着急,既然监察制度在这一点体现得不是那么深就不要讲了,讲一讲到底怎么埋下祸根行不行?而且锦衣卫和监察制度有什么关系?那不是为皇帝出行充面子的仪仗队吗?
【按例,看监察制度要先看行政制度。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明承元制,不大准确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写卷子的时候只能写汉承秦制啊,别被我带偏了。明初和元一样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重点重点啊,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废了哦,废完后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再下面是府县,有的地方名字叫直隶县和属州,长官名字是大家熟悉的知府知州知县。哦,不要忘记南北直隶,它们和布政司同级,二直隶下直接设府,府内事务直达六部。明朝两京制,通俗来讲,就各找各妈,北直隶找北京六部,南直隶找南京六部。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叫什么名字呢?按照我们之前总结的套路,承宣布政使对不对?老朱有想法,他设了两个长官,叫左右布政使,主管省内民政和财政。老朱是懂权力分治的,民政和财政有左右布政使,那么自然有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军政的设都指挥使司。】
[小辰说了好长一大段话啊。]
[什么?小辰说话了?]
[草,你们学历史的都记这么多吗?凑个热闹把自己看晕了。]
汉,高祖九年(前198)。
刘邦打了个哈欠,这明朝制度也挺繁琐的,明明一个人能做的事,让两个人去做,没必要吧?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有些骄傲,官制是由臣子拟定,但他也参与了不少,最后决定不还得听他的?比如这个权利分治,想当初他在庙里当和尚时,管钱的和管饭的是同一个大和尚,于是大和尚吃的肥头大脑,他们这些小沙弥饿得皮包骨头。事情不一样,但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不能又管钥匙又看锁,总之一个人只能干一样活。
【怎么说呢?这种意识很好,但这些机构的名字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确实很熟悉]
[好像是宋朝的诶]
汉,高祖九年(前198)。
刘邦点头,确实有一种宋朝既视感,果然是“日月重开大宋天”啊,这大明开国皇帝眼光不好,那宋朝都弱成什么样子了,还不如学学大汉,他被匈奴搞得窘迫,也没让匈奴与大汉平分半壁江山啊。
对宋朝,刘邦就三个字,看不上。
【是吧是吧?宋朝的!学谁不好学宋朝,尽管不可否认分权的进步意义,但是吧,我这心里就不是很得劲。】
[我也不是很得劲。]
[我很喜欢宋朝,但喜欢的是繁华汴京风貌,政治上吧,还是算了。]
被内涵的宋朝人:看得出后世人很不待见他们大宋了。
宋,嘉佑元年(1056)。
包拯皱眉思索,大宋在未来似乎已经成了弱的代名词,作为大宋人,他很想有凭有据地反驳天幕大宋很好,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差,但没有找到沟通的途径,只能一遍一遍的思索大宋的求变之路。庆历新政失败,当时新政改革的负责人纷纷被排斥出朝廷,可见保守党势力重大。穷则思变,被天幕说多了,包拯莫名多了一种紧迫感,大宋要变强!
【就刚刚说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合称“三司”。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这名字起的又臭又长,就不能通俗一些?不仅得记名字,还得记简称,烦死了。】东方辰难得抱怨了一句。
[真的很烦]
[佩服你们这些学历史的]
[感觉都是那些文人搞出的事]
[三司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