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2 / 4)

有个词叫“衣锦还乡”,很多年轻时代出走故乡的人,心底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愿景:希望未来的某一天,重回故乡之际,就是自己最光鲜之时。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那些离开的人当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忘了当初自己与故乡无言的约定,不再回来。小部分人回来了,却未必都是荣归故里。但这都没有关系, 故乡就是故乡,她就在那里,不会鄙夷你的灰头土脸,也不会觊觎你的荣华富贵,她就像一位宽容睿智的母亲,放手任你远走高飞,也随时欢迎你承欢膝下。

喜兰和凡江此次归来,当然算不上是衣锦还乡,当初离开时本就没有什么宏伟的抱负,只是希望一生一世一家人,过着安稳幸福的日子。还好,这样朴素的愿望在三十多年的时光里已成为了现实。

在车上,凡江问令谦,“你知道我为什么带你回来吗?”

令谦犹豫着问,“因为我是老大?”

凡江笑笑,不再言语。喜兰看看令谦,又看看凡江,微微一笑,这答案她是知道的,虽然凡江并没有和她交流过。喜兰对令谦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不知道是如今车速提高了,还是归心似箭,并不漫长的一段时间后,喜兰一家三口抵达了终点。表姐的儿子大林已经等在那里,一见来客,热情地挥着手。过去表姐来串门的时候,经常是大林陪着,喜兰一家和他已是旧相识。

“都告诉你妈不用来接了,还是把你给折腾过来了。我们行李也不多,自己能行。”喜兰客气道。

“我妈不让来我也得来啊,你们可是贵客。”大林伸手拎过喜兰手中的行李,亲热地说。

“我们可不是客,我认识这儿可比你认识的早多了!”喜兰笑着说。

大家都笑了。大林在前面带着路,令谦走在他的身边。离开的时候,不过两岁,令谦对这片土地???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喜兰和凡江则不同,一路走着,眼睛都不够看,熟悉中又夹杂着许多的陌生。

三十多年了,怎么可能一点儿变化都没有呢。从村口延伸出去的路,早已被修成了柏油马路。 两旁种着高大的柳树已经有了一定的粗度,足以证明它们矗立在这的时间。走在路上,也不再烟尘四起。当年,喜兰一双大脚,在那条土路上“嗒嗒”地跑过了她的童年。那些在她身后扬起的沙尘仿佛也随着岁月经久地沉淀了下来。

路的两旁,过去都是低矮的平房,如今,一些条件好的人家,早已将平房改建成二层小楼,还有几家是三层的,院落也比之前开阔不少,看上去多了不少新时代的气息。绕过一个岔路口,大林指着不远处一户二层小楼说,“那就是我家,我妈在家等着呢,咱们进去坐坐,一会儿一起去老屋。”

表姐一儿一女,女儿几年前嫁到了市里。十几年前,大林结婚,表姐家经济状况不太好,再建新房有些吃力,和老伴儿思虑再三,打算把自己的老屋翻新成大瓦房,留给大林当婚房,自己和老伴儿搬去住喜兰家的老屋,既缓解了压力又顺道看了凡江家的老屋。

当时和喜兰商量这事的时候,表姐还有些难为情,觉得自己占了人家的房子,不太好。喜兰则爽快的答应了,还宽慰她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么多年,你帮我看房子,我还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呢。再说,房子只有人住才能留的长远,你尽管住。”

几年前,表姐的老伴儿病故后,大林把母亲接到自家照顾,老屋子彻底空了下来。但她还是会隔三差五地过去住两天,顺带把两户院落打扫打扫。老家的人就是这样,对于别人的嘱托,总是放在心上。

进到表姐家,已经上午十点来钟了,表姐和儿媳妇正在准备饭菜,一看到喜兰一家,高兴得不得了,张罗着喝茶、吃水果。喜兰和凡江归心似箭,略坐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想去老屋。表姐笑着对大林说,“你看我咋说的,待不住,一来肯定想走。”

表姐留大林和媳妇做饭,自己带喜兰他们去老屋。表姐家离老屋也就几百米的距离,转几个弯就到。这几百米的路程一下子就让喜兰心底的记忆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