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 / 4)

作为这个家的长子,令谦比弟妹几个更早地见证了父母婚姻生活。从他记事起,父母好像就没有因为什么事争吵过,分歧肯定是有的,但是每当苗头出现时,父亲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打着哈哈不再计较。因着父亲的温和与包容,这架就怎么也吵不起来了。母亲的脾气虽然急躁,但却是讲道理的,急躁劲儿一过,就事论事,从不翻旧账。互补的性格,让他们一路琴瑟和鸣地走过了大半生。

令谦年纪尚小的时候,意识不到这种相敬如宾在一个家庭中有多么重要,直到他自己结婚之后,才明白,这世界上,最难用平和心态对待的人,就是枕边人。人们总是习惯把笑脸、礼貌、宽容留给外人,落下个“好人”的名声。而在家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反倒卸下了伪装,肆无忌惮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爱的最深的人,最后变成伤的最深的人,这种遗憾,造成了很多婚姻的裂痕。

不是不想心平气和,不是不想宽厚地包容,但情绪来了的时候,想要控制,谈何容易。每次和秀莹争吵后,令谦郁闷之余,总是会想,父亲到底是怎么忍住不去还嘴,还能插科打诨地一笑而过。令谦既羡慕母亲的通情达理,也佩服父亲的平和大气,他也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和秀莹的关系走向淡薄,自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近这些年,令谦发现父母的性格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互补变成了互相影响,母亲多了些温和,父亲多了些活跃,不变的是,两个人依然举案齐眉,执手同行。这样的婚姻,一生何求,此时的令谦,只有羡慕的份。

晚上,当凡江故作平静地把票递到喜兰面前时,惊喜的神情,如他所料的出现在了妻子的脸上。喜兰紧紧捏着那几张票,仔细地端详半天,又抬头看看凡江,一遍一遍确认着“是要回老家吗?真的假的?”凡江微笑,不住地点头,“真的,当然是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怎么突然想回老家了?”

“因为你想回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想回去了?”

“我怎么会不知道。”

凡江没有刻意说这几张车票就是自己送给喜兰六十岁生日的礼物,喜兰却已明了这趟回乡之旅是因为什么。共同走过的岁月,早已滋养了彼此的默契,无需多言,四目相对时,一切便已了然于胸。

父母要回老家的消息,令谦买完票当天下午就已经打电话通知了令如和令美,令如除了提醒他带一些必备的物品外,就是一再叮嘱他照顾好父母,注意安全。令美则是连珠炮似的地追问“为什么只带你回去啊?我还没去过老家呢,我也想回去,我也可以请假啊,怎么爸妈回老家都不提前告诉我啊,现在买票还来不来得及啊?”

令美的疑问,令谦自己也有。面对追问,他也答不出个所以然,只能用“我是长子”四个字搪塞了事。

回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喜兰的心情也变得有些复杂,过去常听人说“近乡情怯”,现在终于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感受。当年,和凡江打算离开老家的时候,关于两家老屋如何处置,两个人还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是可以卖掉的,但小两口还是舍不得,毕竟那是他们生命根系的所在,承载着对父辈的怀念,也是他们青梅竹马爱情的见证。最后,喜兰决定将老屋托付给同村的一位远房表姐照看,空着也行,表姐一家愿意偶尔住一住也好,只要能够留着就好。

三十多年里,这位表姐也来县里做过几回客,闲聊之间也会说起老屋的状况。从她那里,喜兰和凡江知道了老屋有过两次翻修,加固了房梁和屋顶,粉刷过墙面,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其实从路程上算,县里到乡下并不算远,年轻的时候,喜兰和凡江周末放假也是经常往返期间的。但三十年来,都是表姐来县里,他们却一次都没有回去过,也许是因为至亲都已不在那里,也就没有了回去的理由。

这一次的返乡,是为了追忆,还是为了缅怀,喜兰和凡江说不清楚,也许,赴一场旧时光之约,回去便是唯一的目的。

重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