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4)

令如和小唐的婚事,喜兰和凡江甚是满意,唐冠杰就是老两口心中理想女婿的样子。在唐冠杰第一次上门的时候,喜兰只觉得满心喜悦,甚至有些小小的得意,毕竟这桩好姻缘,有她撮合的成分。凡江也高兴,但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有些酸溜溜地说了一句,“辛辛苦苦养大的闺女,终归还是跟人家跑了。”

当时喜兰笑他小心眼儿,还开玩笑地说,“我爹当初要是也这么心不甘情不愿的,你就娶不到我这么好的媳妇了。”

那时的喜兰,还沉浸在自己为女儿寻得好缘分的喜悦中,对于未来并没有想太多,直到令如告诉她领了证,喜兰心中还是百分之百的喜悦。可当她来到省城,帮女儿布置好新房之后,环视着屋中的每一个物件,心中却蓦地生出一种复杂的情愫。

孩子终究是长大了,终究还是如羽翼渐丰的雏鹰一样,振翅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上大学的时候,母女俩也有过时空上的的别离,可是,那时候,喜兰确定的知道,每到假期,女儿是要回来的,还是会在老家的房子里,和她腻在一处,有说有笑。而现在,那卧室床头挂着的合照,分明告诉她,从今往后,女儿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家,在这个家里,有她相爱相依的另一半,未来,她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女儿的心里会住进更多需要挂牵的人,女儿的世界里,血缘至亲也将不再只有过去那几个人。

喜兰说不清自己的感受,当然高兴啊,令如那么有出息,从小到大都没让自己操什么心,现在找的另一半也是个优秀得小伙子,未来,她会有充实而幸福的人生,这也是她和凡江一直以来所盼望的。可为什么又那么不舍呢,虽然从小到大,令如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照顾,反倒是很懂事地分担着家务,照顾着兄弟姐妹,可是,无论令如多大,无论她的心智多么成熟,在父母眼中,她依然是个孩子。如今这个孩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意味着一切家庭琐事都需要她独立去面对。即使自己的婚姻生活一直顺遂,喜兰也深知恋爱和婚姻还是会有许多不同,无论另一半多么贴心,婚姻生活也还是会有烦恼,会有委屈,即使这烦恼和委屈再微小,喜兰都不希望女儿遭遇。如果有可能,她希望自己和凡江能一直庇佑着四个儿女,可这终究是种美丽的奢望。

父母离世后,喜兰就已经明白,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深刻但短暂。这缘分始于偶然,却在岁月的流逝里慢慢地变成理所当然的责任与挂牵。可悠长的始终是岁月,短暂的才是人生。在短短的一生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朝夕相伴的时间,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曾彼此依赖,也生出过代沟与嫌隙,后来要么执手相送,要么来不及告别。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们的强与弱此消彼长, 一代又一代,生生不不息,在年轻人的脸上,总能寻到父辈的模样, 这是生命的客观规律,也是血脉传承的意义。

如今,父母已经去世多年,自己也老到了当初父亲看着自己出嫁的年纪,在相似的年纪里,又看着自己的女儿奔向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喜兰终于体会到父亲当年可能有过的心境,也理解了凡江那天晚上的失落。

令如和小唐是从省城动身的,出发前,兄妹几个、父母、公婆都想从家乡赶过来送一送他们,令如不愿意兴师动众,只同意了让父母来送。在目送着女儿和小唐踏上旅行结婚的列车后,月台上,喜兰落下了眼泪,凡江掏出手绢递过去,打趣道,“咱爹当初要是像你这么心不甘情不愿的,你这辈子哪能体会到嫁闺女的感觉。”喜兰哭笑不得,擦着泪水,不忘瞪丈夫一眼,却发现凡江的眼眶不知什么时候也红了起来。

那天回程的路上,喜兰和凡江聊了许多往事,感慨着,长到这个年纪,似乎才真正理解父辈。凡江说,“像这样的送别,以后还会有,咱俩要学会适应。”喜兰笑着说,“还好,咱有四个孩子,足够你适应。”可是,他们都知道,无论告别多少次,无论是面对哪一个子女,相送都会如初次般不舍,而在他们心里,彼此都没有说出口的,还有那句,“就算适应了生离,也还会有死别。”

到了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