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3 / 5)

中书省、门下省发出来的文件,两位将军也只是签个名而已。

在安史之乱时的肃宗皇帝时代,事务繁琐,宰相设有多位,晚上如有什么圣旨,常常是由当值的宰相代其他几位签名发行,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常衮就钻了这个空子,代替郭子仪和朱泚签了名,皇帝却以为圣旨通过了这两位挂名宰相的审核。

圣旨发下去执行的当天,郭子仪、朱泚同时上奏皇帝说崔祐甫无辜,不应当降职。皇帝惊讶地问:“两位爱卿昨晚都同意降他的职,今天又说他无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子仪、朱泚几乎异口同声说他们并没看到圣旨,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皇帝大惊,“两位爱卿既然没有看到圣旨,那圣旨上面怎么会有你们的签名?”

郭子仪、朱泚辩解说他们并没有签名,那签名应该是门下侍郎常衮代签的。

皇帝一听竟然是常衮一个人弄出来的把戏,他勃然大怒道:“真是岂有此理!常衮不是想把崔祐甫降为潮州刺史吗?朕现在就让他自己去做这个潮州刺史!”皇帝立即连下两道圣旨,一道圣旨将常衮降为潮州刺史;另一道圣旨则把刚刚被降为河南少尹的崔祐甫又从河南道上追回来,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崔祐甫就这样接替了常衮的宰相职位。事情变得这样戏剧化,两位挂名宰相都暗暗心惊,但他们还是在圣旨上亲笔签了大名。

这么重大的人事变化,两道圣旨一颁下去就立即震惊了朝野。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新皇帝李适性子太急,感情用事,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这恰恰是政治家的大忌。

第三章 自从干戈动 [本章字数:2763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8 12:48:25.0]

崔祐甫当宰相才两百多天,就不断破旧革新,废除了代宗皇帝时的许多弊政,罢免了一些不称职的官员,提拔了一批新的才俊,获得朝野一致的好评,新皇帝对自己任命的这个宰相非常满意,言听计从,不多久就提拔他为中书侍郎,还让崔祐甫自己另外举荐一位门下侍郎做搭挡,也就是将另一位宰相的选拔大权也交给崔祐甫了,崔祐甫举荐外号“小杨山人”的大才子杨炎,皇帝立即任命杨炎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元载当权时,为了笼络人心,也曾提拔过杨炎,到元载获罪被诛时,杨炎竟也遭受城池之殃,被朝廷贬官,现在好不容易咸鱼翻身,新官上任三把火,杨炎也积极废旧立新,跟崔祐甫配合得天衣无缝,大唐逐渐呈现大治的局面,朝野评价崔祐甫、杨炎,认为这两个人有希望像当年创造开元盛世的贤相姚崇、宋璟一样再现大唐的辉煌。

中央变得日益强大,各道桀骜不臣的节度使开始惴惴不安,在代宗皇帝的“削藩”战争中变得最强大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表朝廷献钱三十万缗,这么大一笔钱,皇帝很想接受,但又担心李正己言而无信,反倒被他欺骗,想拒绝他吧,又怕李正己小瞧中央。崔祐甫奏请皇帝派谴使者前往淄青慰劳将士,直接用李正己所谓的要贡献给朝廷的钱赏赐淄青将士。因为贡献的话是李正己本人放出来的,如果他不出这笔钱的话,势必会引起淄青将士的不满,他出了这笔钱,那也是朝廷赏给淄青将士的,朝廷借花献佛,既能让淄青将士对朝廷感恩戴德,也可让其余的节度使明白朝廷不贪钱财。皇帝龙颜大悦,立即采纳了崔祐甫的建议。结果李正己白白出了一大笔钱,在佩服皇帝的英明之余,李正己又为自己冒冒失失的行动感到惭愧不已。

号称功盖天下的中书令郭子仪已是四朝年老,八十多岁了还兼领军政、财政等十多个要职,天下军权大半都在他手中,郭子仪性情宽和、大大咧咧,加之年老,政令难免不严,代宗皇帝在世之时就想分他的权,又怕别人猜忌他刻薄功臣。崔祐甫建议新皇帝罢免郭子仪的一切军政大权,同时遵照前朝故事,尊郭子仪为“尚父”并增加他的薪俸,一下子就解决了当年令代宗皇帝感到左右为难的问题。

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暴虐无比,不得人心,被他的部下李希烈煽动军士驱逐出境,李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