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2 / 5)

武谷就是你的葬身之所。”

登里可汗失魂落魄,仿佛十年前的恶梦再现,他躲在亲卫丛中,脱下华丽的盔甲行头,抛弃被困的军士率先奔逃,登里可汗一跑,回纥军更加群龙无首,也拚命夺路逃跑。

在羊武谷拦截回纥军队的唐将却是已被朝廷遗忘多年的代州刺史张光晟。当登里可汗攻克振武之时,光晟就积极准备大战。因为他只是一个代州刺史,麾下只有三千名团练兵,兵马并不算多,如何才能够以少击多以弱胜强呢?他算准了回纥军的撤退路线,选择了羊武谷这个最佳伏击地点,事先指挥军队埋伏起来,等回纥人进入谷中后,光晟才率军邀击。这也是他摸透了登里可汗的为人,登里可汗说得好听是草原一大汗国之主,说不好听就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头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劫掠够了就回军。辛云京将张光晟安置在代州这个军事要地,直到十多年之后,才终于发挥了代州的军事作用,可算是真正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张光晟率领一百唐军伏远弩手追杀了一阵,命令收军打扫战场,将缴获的一万多头牛羊赶回太原,还有许多被困在谷中的回纥军都做了俘虏。

河东节度留后鲍防看到代州团练兵赶着成千上万黑压压的牛羊来太原,这才知道光晟率军拦截了登里可汗,给他追回了所有损失。鲍防大喜过望,也派人去羊武谷帮忙善后,将谷中死伤的马牛羊都拖出来屠斩了犒赏军队,并将缴获的马牛羊分给被回纥军劫掠过的河东百姓。

此战过后,鲍防上表朝廷谢罪,朝廷征召鲍防回朝,另派大将马燧出任河东节度使。光晟在被埋没十年之后,终于又斩露头角,朝廷提拔他为振武军节度使,兼任安北都护,太子李适亲自来代州传旨。

安史之乱后期,李适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盟军的登里可汗曾威逼李适给他磕头,李适的几位随从大员据理力争,被登里可汗各打一百大棒,有两位大臣魏琚、韦少华受此侮辱后,伤重致死。李适当时迫于形势虽然隐忍着,心里却对回纥军恨入骨髓,一直主张要对回纥来硬的,偏偏朝廷采取怀柔政策,他经常听闻回纥人在长安无法无天却又无可奈何。这次张光晟击败登里可汗,着实给他出了一口恶气。

光晟即将前往振武走马上任,太子李适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又悄悄叮嘱道:“北蕃纵横日久,朝廷以你为长城,让你担当重任,你可要把大唐北门给看好啊。”

光晟郑重承诺道:“请太子殿下放心,只要光晟在世一天,绝不会让回纥、吐番在西北边疆这样肆无忌惮。”振武城在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是安史之乱后期大唐王朝根据新的军事格局的需要而增设的一道军事重镇,但是这次回纥入侵,振武守将却像河东节度留后鲍防一样不堪一击,完全没起到边防军的作用,致使回纥军队深入河东境内劫掠,所以振武守将也像鲍防一样被征召回朝。

大历十四年五月,皇帝李豫病逝,庙号代宗。太子李适即位。

中书侍郎杨绾已在皇帝之前病死,此时的实际宰相只有门下侍郎常衮一人。常衮和中书舍人崔祐甫为代宗皇帝的丧礼事宜发生争执,常衮就弹劾崔祐甫率情任性,随意变更礼法,陷皇上于不孝!常衮和崔祐甫的争执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是被常衮这么一上纲上线,就变成了大事,皇帝当然不能不孝,于是常衮就建议把崔祐甫降职为潮州刺史,皇帝觉得降得太厉害,就叫中书省当值的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将崔祐甫降为河南少尹。圣旨要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几位长官审核通过才能送交尚书省执行,因为是晚上,政事堂只有常衮一人值班,他就代中书令郭子仪、门下侍中朱泚签上他们的大名,把圣旨发到尚书省去执行。

郭子仪因军功升至中书令、朱泚也因军功升至门下侍中。在安史之乱前,中书令、门下侍中本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大唐的宰相。安史之乱后这两个职位逐渐成了朝廷奖励武将的荣誉头衔,实际宰相却成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所以郭子仪、朱泚虽然荣誉官职比两位宰相还大,实际都不过问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