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一个节气,就是清明。清明是一个适宜出嫁的节气吗?过去把清明又叫做什么节?鬼节,是一个祭奠亡魂的日子。这就说明,贾探春她不仅出嫁的地方很远,出嫁的日子按中国人的习俗来说,也很不得当。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娶嫁。第六十三回,写“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抽花签,贾探春抽到的签上写的是“瑶池仙品”四个字,然后有一句诗:“日边红杏倚云栽。”把她比成杏花。这个杏花不是一般的杏花,是挨着太阳开放的杏花。这气象很好啊,而且签上还写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所以当时在场的众女子就引出了议论:“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句话历来就有读者指出有点古怪。根据书里面的描写,贾家有没有王妃啊,贾家有皇妃,贾家的贾元春比王妃地位高,第十六回很明确地说明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她是一个皇妃,可是为什么书里面会写成王妃呢?一般人们说话,对家族里获得荣宠的人,只有夸张往高了说的,哪有降格往低里说的呢?曹雪芹为什么写成这样?因为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雪芹他们家,曹寅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平郡王,而且是康熙指婚的,就是说曹雪芹他有一个姑妈确实是王妃,所以曹家人说话的时候,女子之间互相打趣,可能经常会有这样一句话:咱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王妃,难道你也会当王妃不成?他这部书的文本特点既然是“真事隐”后以“假语存”,他就很自然地把这样一句家族女子间常用来打趣的话,录入了书中。我在以前讲座里面这样跟大家解释过。现在我要增加我的解释,我下面会给你挑明,为什么在这一回里边他这么来造句,就是因为,他往下写,贾探春确实会成为一个王妃。

第七十回呢,大家填柳絮词。曹雪芹写得很精心。他写贾探春填词,只填成上半阕,最后由贾宝玉给她续了下半阕。贾宝玉续的下半阕里面有一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柳絮每年春天来一次,贾宝玉有一个愿望,就是明年还可以再见到。为什么偏偏要由贾宝玉来写这样一句?我想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因为贾探春自己所写的上半阕最后一句叫做“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贾探春自己写的这句意味着永远分离,离开后就再不可能见面了。如果把整首词都当做贾探春的作品,那就等于贾探春预言自己还会回来。曹雪芹他很精心地安排,他偏写探春竟一时才力不逮,写不出下半阕,贾宝玉写的下半阕里的那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就成为是一个虚妄的幻想,只是贾宝玉个人的一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一个伏笔出现在第七十回末尾,写贾宝玉和众小姐放风筝,他有很丰富的描写。对贾探春放风筝他写得最细,也最惹人猜疑。贾探春自己放了一个凤凰风筝,这当然很吉祥,而且凤凰本身也意味着女性成熟了,要谋求一门好婚事了。结果呢,对面又不知道哪家人也放了一个凤凰风筝,俩风筝绞一块儿了,这就已经让读者觉得,哎哟,挺奇怪的,怎么回事?可是呢,曹雪芹挥笔接着往下写,又出来第三个风筝,像门扇那么大,而且这个风筝还带着响铃,是一个喜字风筝,这个风筝逼近过来,声音越来越大,像雷鸣一样,这个风筝最后跟那两个凤凰绞在一块儿,扯来扯去,最后三个风筝线全断了,三个风筝绞在一起,越飘越远。这意味太深长了。里面不是一个意思,好几个意思了。他这个预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预言了。在八十回后,不消说,曹雪芹会一一回应他的这些伏笔。

你读到前八十回的后面时就会发现,贾探春的年龄已经到了谈婚论嫁阶段。第七十七回有一句写到,王夫人日理万机,“且又有官媒婆来说探春等事,心绪正繁”(通行本里这句写成“心绪正烦”,有的古本写的是“正繁”,我不取“烦”而取“繁”,就是说王夫人对官媒婆来说探春婚事她不会“烦”,只是觉得事务线条太繁多,有点招呼不过来。为什么我认为王夫人对官媒婆来说探春婚事她不会“烦”,看到下面就会明白)。官媒婆会拿着贵族官宦人家公子的庚帖,到有适龄女子的府里,来见女主人,看那女子跟庚帖上开列的庚辰八字是否搭配,如果搭配,就竭力促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