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能不对景伤情吗?这条批语,从书里批到书外,再从书外对照到书里,足可以令我们深思细品。所以读《红楼梦》,读古本《红楼梦》很重要,读古本《红楼梦》除了读正文以外,读这些批语也很重要,它对我们理解这部书,理解曹雪芹写作时候的心态,特别是对我们探佚曹雪芹笔下的八十回后真故事,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源。
以上是我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八十二回到九十回的真故事的探佚心得。那么,九十一回到九十九回这个情节单元当中会有什么重要情节出现呢?会有贾探春远嫁。那么,贾探春究竟是为什么远嫁?究竟远嫁到什么地方去了?下一讲里,我继续向大家汇报我的探佚成果。
第八章 第九十一回至第九十九回之谜[1]――贾探春之谜
高鹗续书写了贾探春远嫁。他说贾政被皇帝派了外差,接触到了一个镇守海门等处的总制叫周琼,周琼有一个儿子,主动请求贾政把女儿嫁给他儿子,贾政就答应了这门婚事。这可以勉强算是远嫁,因为从周琼的官职看,应该是在南方海疆。但说实在的,如果真是这样,贾探春嫁到他父亲都能到的地方,更没有跨出国门,完全构不成什么生离死别的悲剧。在高鹗笔下,贾家虽然遭受到一点打击,但很快又沐皇恩、延世泽了,家业复苏,于是贾探春就方便地回娘家来探视了。虽然远嫁,回家不难。这种写法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曹雪芹非常重视贾探春这个角色。大家想一想,《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排序,第一二位不分名次,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然后就是贾元春;如果要是按贾氏宗族小姐的长幼顺序往下排的话,应该是贾迎春,可是不然,曹雪芹把贾探春排在贾迎春前头,然后是史湘云,然后是妙玉,然后才是迎春、惜春,才是王熙凤、巧姐,最后才是李纨、秦可卿。他把贾探春排在你可以叫做第三,也可以叫做第四的位置――因为一二是并列的――可见作者非常看重这个人物。对于这个人物后来的命运的暗示、伏笔、预言,八十回书里就特别多。
首先是第五回里面,毫无例外的,他也给贾探春设置了册页上的图画以及旁边的判词。这幅图画呢,历来的读者和评论家往往都忽略其中的一个细节,很少探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册页上怎么画的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一片大海说明她要飘洋过海。一只大船,不是小船,说明要走得很远,只有大船才能走远嘛。船里面的女子,不消说就是贾探春本人。掩面泣涕,说明她的远嫁不是一件喜事,实际上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这都不奇怪。奇怪的是画上有两个人放风筝。你现在可以回去翻《红楼梦》第五回,你会发现曹雪芹写贾宝玉偷看那些册页,所看到的图画构图都非常简洁,可是唯独到贾探春这儿,不是画一个人放风筝,画两个人放风筝,这就非常值得探究。如果以放风筝来象征家里人送别远行的嫁娘,画一个人就够了,为什么要画两个人放风筝?难道她出嫁,会有两拨人以娘家身份来送别她吗?别着急,咱门先把所有关于贾探春的伏笔都捋一遍,然后总起来揭秘。
图画旁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在第五回里面,还有咏叹书里面女子命运的十二支曲,关于探春的那首是《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我现在只向你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你看了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以后,你觉得贾探春嫁出去以后还会回到娘家吗?你相信高鹗写的那个符合曹雪芹在第五回里的这些伏笔吗?
关于探春远嫁的伏笔,在二十二回又出现了。二十二回写大家制灯谜诗,贾探春她写的灯谜诗谜底是风筝――她跟风筝关系真是很大――“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相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前面判词说“清明涕送江边望”,这首灯谜诗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