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回的早期版本,第一回里的名字叫甄英莲,还是叫甄英菊,他都没有理解,对开篇第一个人间女子这么来写,深刻的含义是什么。
当然他不得不保留前面曹雪芹写出的故事,甄士隐的爱女被拐,拐子把她养大了拿去卖,最后落到了一个呆霸王手里,这位呆霸王薛蟠娶了一个“河东狮”的恶妻。“河东狮吼”是一个典故,大意说那女性做媳妇了以后,很暴躁,很张狂,一喊叫起来就跟狮子吼一样,唯我独尊,不要说别人,丈夫就先吓坏了,娶来一个悍妇。
前面的这些内容高鹗他没有改变,也很难改变,但是他从八十回后往下续,却竭力想把香菱的命运再弯回来。在他笔下虽然“河东狮”夏金桂折磨香菱,迫害她,甚至还想在汤里下毒把她毒死――夏金桂下毒的那碗汤,被丫头宝蟾给调换了,宝蟾并不知道金桂下了毒,她调换,是因为她给香菱的那碗里故意多放了盐,原来不过是想恶搞一下香菱,没想到金桂支使她出去一会儿,再回来,盐多的一碗放在了金桂面前,她就给调换了,结果金桂把下毒的汤喝了,她死了,香菱就没死成――高鹗这样设计,可能是他同情香菱,他觉得这么好一个女子,死了怪可惜的,河东狮,一个泼妇妒妇悍妇,让她死了算了。高鹗他有续书的自由,他这样来编故事,还算是巧妙,但实在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不符合曹雪芹的整体构思。而且到全书最后,也很奇怪,他写香菱命运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随着贾府沐皇恩、延世泽,本已成了死囚犯的薛蟠,也被皇帝赦免,放出来了,回家以后,薛姨妈做主,就把香菱扶正了,也就是成为了薛蟠的正妻,香菱最后就成为一个皇商的夫人了,真是苦尽甘来,命运两济了!当然,高鹗毕竟还是知道,曹雪芹预言了香菱的死亡,于是他就在全书最后面,交代说香菱给薛蟠生下了一个儿子,完成了给薛家传宗接代的任务,她自己难产而死。难产而死,当然不太好,但她总算是当过正牌夫人,算不上是什么人间悲剧了。高鹗他就把香菱的悲剧命运,不但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还把她的坏事化好。
高鹗这样续书,不仅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而且完全是歪曲、背叛了曹雪芹的思路思想。当然你还是可以认为高鹗写的就是好,你同情香菱,你觉得如果把那个因难产死亡的结局改掉,会更好。那么你有你的思路,我也很尊重。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应该尊重曹雪芹,且不说第一回,关于她的名字,曹雪芹就有甄英菊这样的写法,试图用这样一个女性,来照应《红楼梦》的全局。如果说对甄英菊这样一个命名还有争议,因为曹雪芹虽然写完了全书,却还没有最后定稿,究竟是应该把香菱原来的名字确定为甄英菊,还是甄英莲呢?他还没有最后拍板,所以我们先不纠缠这个。就算你不认为香菱是统领悲剧全局的一个女性角色,咱们只把她作为个案,就她论她,那么在第五回里面,关于她命运发展最后的结局,是有很明确的交代的,高鹗、程伟元他们攒出的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里,也没改掉那个交代。
曹雪芹写得很清楚,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偷看册页,他看了全本《金陵十二钗正册》。预言正册十二钗的图画和判词他全看了。曹雪芹写得很有意思,他写贾宝玉到了太虚幻境里面,看到薄命司的橱柜里面有册页,当时他完全不懂得,这些册页有多么重要,他就很随意地开橱翻册,他先翻的是正册吗?不是。他先翻的是又副册,然后他翻了一个副册,最后翻的才是正册。那么他所翻的副册只展示了一幅画,画的是一枝桂花,下面有一个池沼,池沼里面怎么样呢?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这幅画意境很明显了,桂花就是夏金桂的象征,香菱,能散发出香气的菱花菱角,是要依附在水域里面生长的,现在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菱角也就没有办法生存了。这幅画就告诉我们,香菱最后就是被池沼上的桂花给害死了。
跟这幅画相配的文字,表达得就更清楚了,这些册页里面的文字叫判词,香菱的判词写得非常清楚,第一句叫做“根并荷花一茎香”。菱角是一种水生植物,它跟荷花往往是共生,但是人们一般都认为菱角与藕,与荷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