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似乎要低档一些,他这样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荣国府里的故事正式开场,香菱再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咱们不说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就说林黛玉进府以后,香菱再次出现是在第七回。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陪房,看见王夫人和薛姨妈姐俩在那闲聊,那么这个时候薛姨妈就吩咐周瑞家的,说我这有一些宫花,你把这些宫花分送给小姐们,同时也给凤丫头。周瑞家的拿着花匣子,走出屋子去送宫花,这个时候她就看到在薛姨妈住处门外,走来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就是香菱,周瑞家的见到她,就有一番感叹,而且还有一句惊心动魄的话,说我看她的模样品格像谁啊?像东府的蓉大奶奶,也就是说像秦可卿。这就叫做“根并荷花一茎香”。就是说她在荣国府出现的时候,地位非常低下,是薛家买来的一个忘记自己来历的小丫头。按说周瑞家的见识多,对一般的小丫头绝对不会乱比喻,但作者通过周瑞家的一句话点出来,虽然看到的这个小丫头菱角般渺小,却有着荷花般的高贵相。咱们先不说我那关于秦可卿探秘的结果,不说那一层,那么你想一想,宁国府贾蓉的正妻,那是地位很尊贵的,是不能随便拿个小丫头的模样品格来跟她划等号的,这实际就是告诉读者,香菱她的美丽度,她的高贵度,她内在的气质,并不比宁、荣两府中的主子小姐、年轻夫人差。所以香菱没有和晴雯、袭人那样,编录在又副册,她比她们高一级,她在副册里面。
但是,她“平生遭际实堪伤”。再回忆一下那八个字:“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特别要记住前四个字,叫做“有命无运”。那么她后来命运怎么样呢?判词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叫做“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叫做拆字法。读《红楼梦》你不懂谐音寓意或者拆字法可不行。什么叫拆字法?就是把一个字拆开了来写。什么叫做“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地”是什么意思?地是土地,两个土垒起来,再加一个孤木,不是林,不是双木,是孤木。一个孤木,加上两个土什么字?桂。他就明白告诉你,自从夏金桂进了门,香菱的悲惨结局马上就来临了,就“香魂返故乡”了。这还用讨论吗?当然是指她死了。她的故乡是哪里?离京城很遥远,姑苏,小说一开始提到的。她曾经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对慈爱的父母,但是她被拐走以后,就永远不能再回到父母家跟父母团聚了,只有死了以后,她的魂魄,才得以返回故乡,可是大家想想,她的魂魄甚至也找不到原来的家,找不到父母了,她的悲惨结局,实在是令人喟叹不已。这是曹雪芹的构思。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很可能就在八十一回里,要写出这样一个结局。因此,高鹗写成是夏金桂自己死掉了,香菱反倒扶正了,而且还给薛蟠生了一个后代,这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是不对的。
那么一定会有人问,你告诉我们曹雪芹的《红楼梦》,他的文本结构是9×12,大体上是每九回构成一个情节板块,第八十一回应该是从七十三回开始,家族内部矛盾所酿造的大悲剧的最后部分,你觉得在这一回里面,应该会死去贾迎春和香菱。那你究竟能不能够再进一步地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这两个人物的死去会在八十一回里面交待呢?在高鹗笔下,贾迎春到一百零九回才死,香菱难产而死更安排在一百二十回最后面交代,八十一回叫做“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节奏放慢,情调闲适,怎么高鹗就写得不对呢?
我们应该努力把握曹雪芹文笔的节奏感。他每九回是一个情节单元,那么到了第八十一回,也就是第九个单元的最后一回。全书一共十二个情节单元,按一百零八回计算,还有三个单元,也就是还剩二十七回。在这二十七回里面,他要表达的内容,会非常之多。首先应该有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不幸的婚姻,这两个结局。我一再告诉你,曹雪芹的《红楼梦》,不能单纯地理解成一部爱情小说,不是只写爱情、婚姻方面的事。高鹗的后四十回,虽然篇幅很长,但是你可以发现,他有时候很空虚,就用一些贾宝玉学作八股文、贾宝玉跟巧姐讲《列女传》、宝玉去夸赞贾兰,甚至大观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