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命断疾走江南宝玉神昏》。王熙凤的大结局在这回呈现。宝玉急着往南奔,最后心力不支,昏昏沉沉。多亏有茗烟照顾他。红衣女阻拦金荣,使宝玉获得宝贵时间,但金荣仍设法去告倒宝玉,忠顺王船队南下,其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捉拿宝玉归案。第一百零五回,回目可能是《瓜州渡口妙玉献身金山寺下悍王殒命》。
妙玉不顾师傅“不宜回乡”的警告,去往金陵地区,在瓜州渡口,先把卫家毁灭后被卖为花船乐伎的史湘云赎了出来,再找到已逮住贾宝玉的忠顺王,设计救出宝玉,并让他和湘云双双远遁,在忠顺王亵渎她时,她与忠顺王同归于尽。我在前面关于妙玉的那几讲里讲得很详细,不多重复。第一百零六回,回目可能是《空茫大地中秋诗否白首双星能聚几时》。宝玉和史湘云在妙玉的帮助下,经过一番离乱以后,重逢了。
宝、湘重逢,应该也是生活中原型的真实情况,被隐到了小说的假语中。曹雪芹有两个最好的朋友,是一对兄弟,哥哥敦敏,弟弟敦诚,在二敦遗留到今天的诗作里,有不少涉及到曹雪芹的内容,那时候他们都不便于在诗文里直接提到《红楼梦》,但又忍不住要含蓄地表达他们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理解与支持,比如敦诚在曹雪芹生活困窘时激励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诗里提到“著书”,当然就是指写作《红楼梦》。曹雪芹去世后敦诚悼念他的诗里说“开箧犹存冰雪文”,那珍藏在敦诚箱子里的“冰雪文”,可能就是一部一百零八回的《红楼梦》稿本。敦诚用“蘅门僻巷愁今雨”来形容曹雪芹著书的环境,用“废馆颓楼梦旧家”来概括《红楼梦》的内容。敦敏则在诗里提及曹雪芹生活中的遭遇:“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这种意思表达了一次还不够,另一首诗里又说:“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从中可以推知,曹雪芹生活中既然有与“旧梦人”“悲遇合”的经历,他一定会以假语隐入到《红楼梦》的文本中,那就是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宝、湘终于遇合并从秦淮转移到“燕市”,不堪回忆,长歌当哭。
这一回会写到,宝、湘是在听到一个消息后,才决定从江南返回北京的。就是老忠顺王殒命以后,他的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但没过多久,皇帝就治了新忠顺王的罪,把忠顺王府满门抄斩了。傅秋芳在抄家的进入时,点燃屋里帐幔,把自己火葬了。有人会说,你是不是编故事编得走火入魔,想哪儿是哪儿了。还是那句话,曹雪芹《红楼梦》的个文本点,叫做“真事隐,假语存”。在真实的生活当中,雍正六年,雍正皇帝派去抄没曹家的官员,叫隋赫德,当时好风光啊,曹的江宁织造官位,让他取代了,曹所有田产房屋人口,雍正全赏给了他,五年以后,即雍正十一年,雍正却又对隋赫德加以惩治,下圣旨宣布将他“著发往北路军台效力赎罪,若尽心效力,著该总管奏闻;如不肯实心效力,即行请旨,于该处正法”。曹也没隋赫德惨啊,没有流放到边陲,到乾隆登基后,尚能回到内务府去任职。因此,书里写到忠顺王府到头来也被皇帝打击,是有生活中的例子可循的。
宝玉和湘云,在忠顺王府垮塌后,秋风中,从南方又回到京城,乞讨为生。他们走到昔日他们生活过的府第门前,宁荣二府已经被皇帝赐给了另外的贵族,门口又是车马、轿子一大片,达官贵人进进出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一回,可能会交代出李纨和贾兰的情况。在宁荣二府陨灭以后,他们迁出稻香村在城里置房安顿下来,贾兰在科举考试武举中名列前茅,得到官位,李纨被封为诰命夫人,但刚披上凤冠霞帔便喜极倒地身亡。
根据脂砚斋的一条批语我们可以知道,曹雪芹的全书的结构有一个特点,叫做“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第一回就有好几首中秋诗。全书里最后的诗,还是中秋诗。到这一回,应该是元春省亲后的第五个年头的中秋节了。在京城流落为乞丐的宝玉和湘云,苦中作乐,对月吟诗。
前面第三十一回,回目下半句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历来让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