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第二天拿出来给宝玉带,就不会冰脖子了。脂砚斋在此处有条批语说:“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有位红迷朋友跟我讨论,他说从这条批语看,良儿当年被怀疑偷走的玉,也许就是通灵宝玉。我又细读了第五十二回里平儿提及“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的文字,觉得如果当年良儿被怀疑偷了通灵宝玉,那就不是一般的偷窃行为,跟坠儿偷金也不必并列了,平儿提及,应该是另外的口气,因为就荣国府而言,偷通灵宝玉就等于偷贾宝玉的命根子,性质超越谋财,完全是害命。脂砚斋在第八回里所说的“‘误窃’一回”,应该就是本回,我在前面就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探佚,但是究竟曹雪芹是怎么交代当年“误窃”的具体情况,良儿如何被冤屈的具体细节,则难以细化复原了。

然后就到第一百回了,应该出现狱神庙的故事了,回目可能叫做《狱神庙茜雪慰情痴拢翠庵贾芸感诗仙》。前面刚讲过相关真故事,不重复了。第一百零一回,回目可能是《巧姐儿遭骗临绝地刘姥姥报恩如涌泉》。这段真故事也不重复了。

第一百零二回,一些前面的人物,看起来不起眼,在这一回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回目可能是《傅秋芳妙计赚令牌红衣女巧言阻金荣》。前面讲到傅秋芳后来嫁到了忠顺王府,她通过行贿相关衙门的关键人物,设法弄到了令牌,宝玉得以从监狱出来,急速南下。从时间上说,这已经是元妃省亲后第五个年头的开春了,运河开冻了。金荣听说宝玉竟然拿到令牌走脱,就一直追到运河码头。金荣仍想逮住宝玉报官,让宝玉多吃些苦头。金荣追到码头,什么人用巧计阻拦了他?就是红衣女。红衣女是谁?第十九回,宝玉在过节的时候到袭人家里面去,回到荣国府以后问袭人,说炕上那个穿红衣的是谁?我见她实在好得很;袭人说那是我两姨姐妹,快出嫁了。那么这个人物不会随写随丢的,你想第十四回,只出现一个卫若兰的名字,他都是有用意的,何况红衣女有这样一些文字,而且,就在写到宝玉进入袭人家里,提到袭人之母还接了与袭人同辈的一些外甥女侄女儿时,脂砚斋就立刻批道:“一树千枝,一源万派,无意随手,伏脉千里。”从第十九回到这一回,可谓故事已经从那个场景发展了千里之外,袭人两姨姐妹红衣女再次出现,身份可能是码头饭馆的老板娘,她为掩护宝玉,巧言阻退金荣,是顺理成章的。

第一百零三回,回目可能是《靛儿弃前嫌护灵柩儿释新怨守绝密》。靛儿,有的古本子上写作靓儿。前八十回里她只出场一次,第三十回,靛儿无辜被薛宝钗厉声呵斥。故事发展到这一回,薛宝钗早抑郁而死,薛蟠判了死刑被杀头,薛姨妈也在绝望中死去,三个人变成了三口棺材,这些灵柩,由薛蝌送往金陵原籍去埋葬。那时候薛蝌和邢岫烟两口子生活十分窘迫,靛儿出现了,她居然不念前嫌,和她的丈夫一起,帮助薛家把灵柩往南运送。当然,靛儿夫妇也是正好要到南方办货,他们开了家卖纸札香扇的小店,第四十八回薛蟠家一个老伙计张德辉说,赶在端阳节前从南方采办些纸札香扇来京城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辈利息”。曹雪芹可能会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来展示底层青春女性那种超出贵族女子的心灵美。

儿,第十九回写到她跟宝玉的小厮茗烟偷情,那时候她和茗烟还不懂什么是爱情。在贾府败落之前,宝玉把茗烟放出去,儿也离开了宁国府,茗烟娶了儿一起过小日子。宁荣两府的垮塌,令他们揪心。忽然有一天,儿发现丈夫失踪了。其实,是茗烟得知宝玉得到令牌,护送宝玉去南方了。从前八十回里的描写看,他们身份虽有主仆之分,但相处得跟朋友一样。儿一开始很生气,知道了缘由以后,就释然了。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十九回里写的,当年茗烟和儿在一间屋子里面偷情,被宝玉发现,儿不知所措,宝玉就提醒她说,你还不快跑,儿就往外飞跑,宝玉追出去说:“你放心,我是不告诉人的。”宝玉的好心,儿会感恩一辈子。宝玉得罪了金荣,收获的是蒺藜;善待了儿,收获的是香草。

第一百零四回,回目可能是《哭向金陵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