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那你觉得他如何?”

“如何?”赵旭挑了挑眉道。

“就是……就是你觉得人怎样?学问怎样?”谭若偏着头,一双大眼睛看着他,刚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最后鼓足勇气问了出来。

看她充满期待,赵旭轻咳一声道:“李征天分颇高,志向高远,做事方正但又不失权变,为学刻苦勤奋而不拘谨,得不少人称赞。”

赵旭为人端方,能得他如此夸奖,可见李征是真的才学兼备。

得了他这么高的嘉奖,谭若正了正颜色,谦虚道:“哪有你说得那么好,我们一直在乡村长大,他说到了上京,真是大开眼界,一直感叹天下才子何其多呢!”

看她高兴得掩都掩不住的样子,赵旭暗笑,“上京乃首善之地,自然是汇集天下英才之地。只是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历代先贤还有我朝名臣出身低微的不在少数。工部王侍郎对李征就非常赏识,少不得会有提携之意。”

李征不大愿意与谭若谈朝堂之事,但有时话语也流露出自己出身低微没有依靠,只能希望通过给这些大人们做些事,好得到赏识提携。

而赵旭出身嘉兴名门,族中本就有数人在朝廷做官,其中一人还是三品要员,他自己品学兼优,稳重深沉,前程自然不用多说。

“汝成十余年寒窗苦读,我本来以为得中进士就已经功德圆满,没想到这还只是开头,未来还有那么多路要走。”谭若叹道。

“为官之路不易,连历朝历代状元都不见得能成为名臣,何况只是同进士。每科进士有一百五十名之多,今年还有恩科才选,大昭人才济济,要想得以重用,需不断修身养性不断历练才行。” 赵旭正色道。

“我们家乡连考个举人都极为难得,也算有俸禄了,能中进士可是十几年都没一个,我总想着能中举人进士,也不算辜负他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没想到汝成要走这么艰辛的官宦之路。我一直认为他将来会像我爹一样当个书院夫子呢!”

谭若扯着路边的一根狗尾巴草,从上到下捋着穗穗,一粒一粒掉下来,硬硬的刺得有点发痛。

“李征志向高远,不会满足于留在乡村做个书院夫子。”

谭若了然地笑笑,“我现在也知道了,是我以前想得太简单。”

看着那根被捋得精光的狗尾巴草,赵旭问道:“天下人都喜欢上京,说宁要上京一张床,不要家乡一片宅,羡慕天子之城的繁华时尚,难道你不喜欢?”

“也没有不喜欢,只是觉得上京好大,人好多,事情也复杂,没有家乡简单,我说话做事都要格外小心谨慎。刚来还觉得很新奇,时间一长就有点倦了。”

看她有点迷茫有点无措,他安慰道:“你表姐是你表姐,你是你,未来虽然不可知,但也很大可能会更好,再说难道你要一辈子待在家乡?”

似乎也在哪听过这句话?谭若有点耳熟。她感激地点了点头,其实内心知道,以后李征在哪她就要跟去,与李征在家乡白头偕老已经不大可能。

“你会一直留在上京吧!”

景庭心疼小表妹,曾经给她仔细分析新科进士未来的发展轨迹。

新科进士一般都在六部或者翰林院下面领职,慢慢在官场积累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待个三五年,然后升职,再外调出京。从前朝开始,翰林院是每个登堂拜相之人的必经之地,只有进入翰林院,学识才能让人信服,日后在官场才能行得更远。

因此新科进士都想进翰林院,李征也不例外,他排在三甲后几名,如今四处拜访同乡官员,帮助王侍郎等大人做事就是希望能有机会能进翰林院。赵旭与李征情况不同,他的排名靠前许多,家族声望和族中长辈官员自然给他助力不少。

赵旭沉吟片刻道:“我可能先在上京待上一两年,了解大昭各部运作情况,然后就去各地游历历练。”

谭若讶异道:“你怎么会这么想?”

“我到上京后,结交了无数才子,很多人都冲着做官来的,自然是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