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中青年军官,几十道军礼服身影乌泱泱地涌入。
将领们有些头发灰白,但精神都还矍铄,他们抬手摇了一摇,对底下的招呼问候作回应。首长们面目和蔼,待人亲切,身后的随扈却未必――他们里的中年军官大多不苟言笑,脸上或郁结着常年不得志的抑色,或因思虑过重,嘴角紧抿,眉间凝着深深的川字纹,叫人看了便跟着精神紧绷。
队伍末尾的青年的军官们又是另一副神色――不能说趾高气扬,但他们确实有一股相似的骄意,那是年轻受宠而青云得志的自得和自矜。他们盛焰般的气势,令多少人欣羡,又令多少人心退避三舍。果不其然,他们这一行人落座之后,奉星如周围便响起窃窃私语:谁谁如何升迁,谁谁受到重用,又有人猜测,来年的晋升里,他们谁位列其中。
奉星如未留意细听,他在那些随行的军官里,看见了柏千乐。柏千乐没有跟着柏兰冈,而是跟着某位将领,那位将领的一圈随从里他离得最近。一二排的围桌空着,不必细想就知道这必定是留给他们的。奉星如打量了一圈,柏家人不全在一张桌子上,柏兰冈正侧头聆听司大校说话;柏淑美那桌列座的军衔更高,没什么交谈,有人提起什么,他点了点头。
大抵天下的晚会流程都相似――首长讲话必定在先,提纲挈领,总结工作又展望未来,思政教育,各代表上台发言,最后才是文艺汇演。
讲话向来是最煎熬的,无人擅动,奉星如坐得脖子僵硬,略松了松,熟悉的声线响起,他才抬眼望去,是柏闲璋。
此刻人心终于浮动――以柏闲璋为首,他们军功赫赫、荣膺等身,俱是来年擢升将领的角逐者。漫天传闻下暗流涌动,又是平常难得一见的风云人物,大家投向他们的视线都烧起灼热的尾焰。耳边传来窃语和争论,听着那些半生不熟的名字,奉星如波澜不惊,功绩、荣宠、重任、大局……诸如此类,与他何干?
他仰起脸滴下眼药水。镁光灯射得他眼前发涨,人或许都有过自命不凡的岁月,他也曾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坚信大丈夫必要立下一番伟业方不负此生;后来万事蹉跎,他终于认清自己原来平庸。他甚至宽慰自己:美人当绿叶相衬,英雄也需要掌声,不是吗?
当生活充满一场又一场妥协,不断退让之后,人自然会与自己和解。所谓自洽,不过如此。
用点心、喝茶聊天,捱过那些漫长的讲话,文艺汇演的环节总算有些盼头。
奉星如起身去了趟洗手间,回来听见报幕,是白羽生和他夫人的节目。他们今年不唱《天仙配》,倒唱起了更哀清的剧目,女声凄凉的含泣声响起,连奉星如都探头张望。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
有人打趣这一对模范夫妇莫不是要散伙了,奉星如跟着笑,再一想,《香夭》虽曲意凄惨,但也不失为一出鸳鸯情深的名剧。共赴黄泉,难道恩爱就两消了么?他又往下看了一看,白羽生夫妻谢幕后,柏兰冈在台下十分捧场地鼓掌不息。
接着是柏闲璋的独奏――灯光熄灭、一束圆光忽然映照他抱着琴的身影,奉星如听到四周的屏气和惊呼。年轻些的组员惊诧他竟然还会拉琴,便有年长的人解释,柏大校其实很有文艺氛围,早年他也曾是各类汇演的门面。
那人慨叹,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奉星如收回神思,垂眸睇望,光只一束,细微的尘埃在光束里翻滚,台上的男人眉眼低蹙,运弓收放间,深沉而难辨的感情声声坚实。他没换衣服,还是汇报时的那身松针礼服,肩章上四颗银星偶尔闪光,黄铜纽扣为他的乐曲作妆点。他挂了绶带,亮黄的麦穗流苏随着他的节奏摇动,光辉夺目。
他在台上那么稳健,奉星如想起台下许多事,又佩服起柏闲璋来,换做是他,百事缠身时,他恐怕难有男人风雨不侵的定力。
回到单位再拿车归家时,已是月挂中天。他在柏府地库里泊了车,一家人竟都齐全地围坐着,摆上一碗碗宵夜。
柏千乐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