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秋理解地点了点头:“小费我懂,那请她们来的费用怎么给呢?”

“那些要给茶屋,在京都有专门的名称,叫做‘玉代’。茶屋会记录下来,然后管理艺伎的‘艺伎见番’会负责查账、对账,并从茶屋这里拿走属于艺伎的那部分,然后再按照艺伎各自的业绩给钱。艺伎见番是官方的人,在茶屋和艺伎馆都有公信,是中间人、见证者,大家都相信他们。”

“一般,艺伎在茶屋的收入,艺伎见番是每天查账,每月结账。也不是茶屋故意拖延账期,而是茶屋也很少收取现金。尤其是常客,基本是半年一付、每月一付。听说二十年前,一年一付才是普遍情况...时代也是变了,社会总体都在由熟人社会变为陌生社会。”

林千秋若有所思:“这个啊,我知道,以前江户时代,江户市民去家附近的任何一家店都是这样的,至少可以挂账一个月...对吗?”

南云凉介点了点头,也走到了楼下老板娘呆的房间。看得出来老板娘很忙,桌上摊着几本账篇,还有很多纸片堆着。然后几台电话,这台接完那台响,在这个一天之中最忙的时候,根本没有让人休息的间隙!

对方这样忙,南云凉介也没有闲话,直接付账就好了林千秋和他没有进行什么高消费,除了艺伎和辅乐艺伎的出场费,就是包厢费、茶席费了。包厢费、茶席费比较高,但这是有预期的事儿,所以没什么好说的,倒是艺伎和辅乐艺伎的出场费,算法比较特别,让林千秋特别注意了一下。

她们的出场费是按照时间算的,15分钟算一节,不到15分钟的部分也算一节。

从茶屋走出来,林千秋和南云凉介就手牵着手散步在祇园花柳街上。身边是来此的客人、艺伎舞伎,另外还有很多游客游客和客人不一样,他们几乎不会在这边消费、举办由艺伎舞伎作陪的宴会,但他们也对艺伎很感兴趣。

不少甚至是拿着相机过来的,看到赶场的艺伎舞伎就抓紧时间拍摄。遇到走得慢的艺伎舞伎,还会尝试请求和对方合影。如果艺伎舞伎有时间,其实是不介意和游客合影的,但问题是她们基本上都没时间。

眼下是八十年代中期,泡沫时代已经来了,日本的经济热得不得了(实际是发了一场高烧,只是此时的人不知道罢了)。到处是挥金如土的日本人!其中多数人都是钱来的太容易了,容易到他们也不见得知道这钱是怎么来的,还当是自己很有本事呢!

这大概就是现实版的‘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吧。

总之,钱来的太容易就不会珍惜,到处撒钱就成了必然,京都的花街柳巷也只是他们撒钱的地方之一而已。

林千秋看到街上不少身边都有伎艺舞伎陪伴的人,忍不住猜测:“艺伎和舞伎,每天要赶几个场合呢?我感觉至少得有三四个吧...我们是第一批,现在是第二批,午夜之后还可以有一波,然后还有下午场?”

艺伎确实有下午场,这几天在京都,林千秋白天也是看到过艺伎舞伎伴游的确定她们是自己出来玩,还是伴游冲业绩也很简单,就是艺伎舞伎自己出来玩,几乎不会做艺伎打扮,一般会和普通女孩子没什么分别,都是现代妆扮。

毕竟艺伎那一身从头到脚可不轻松,没有谁会想要玩的时候也那样。

“大概...”南云凉介这些就不了解了,不过林千秋能猜,他当然也可以,所以他大致认可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