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玩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外面的戏班是职业的,可能综艺节目要什么,他们就演什么,慢慢会变得越来越粗俗了;而这种家养的戏班只是自己听,不用去上什么综艺节目,所以没有外面戏班的职业习气。现在的艺人其实很惨,再好的训练,一上那些“综艺大哥大”就完了,因为他们要的东西是粗俗的,你不可能把艺术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本来这个人的钢琴弹得很好,可是综艺节目就让他表现他的手指之快,音乐并不是手指快才叫好,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音乐家被糟蹋了。

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惠明下书》是《西厢记》里的故事,一般人不太熟,因为我们看《西厢记》多数看到是红娘、崔莺莺和张君瑞。《惠明下书》说的是张君瑞要娶崔莺莺,老夫人不同意,后来白马寺被包围,老夫人急得不得了,约定说:“你至少先救了我们,再谈娶崔莺莺的事。”张君瑞就修书派惠明去送信搬了救兵来,解了白马寺之围。惠明是花脸,葵官就是唱花脸的,贾母说你今天用清唱就好。唱戏最难的考试就是清唱,不穿戏服,不抹脸,没有伴奏,完全靠你的真功夫。

“贾母说:‘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野异罢了。若省一点力儿,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答应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刚才唱《八义》的时候大家都在说话,现在忽然安静下来了,因为这个戏是要静下来听的。“薛姨妈因笑道:‘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随他的。’贾母道:‘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情》一支,多有小生吹萧随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个就算出奇了?’”意思是说大部分的戏都用整套的锣鼓来伴奏,热闹得不得了,但刚才《西楼》里面的一段《楚江情》,就是单用箫来配的,当然非常优雅,要特别讲究才能听出味儿来。其实真正的文化品位,是要去体会最细致的东西,可见贾府在戏剧方面的格调很高。

贾母指着湘云说:“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记》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玉簪记》也是出很有名的戏,是明朝的一个叫高濂的人写的。在座的各位看全出戏的比较少,现在常常看的是其中的一段叫做《秋江》,讲一个道姑叫陈妙常,因为观里来了一个青年才俊潘必正,他们就相爱了。古代因为没有E-mail,就靠弹琴传情,让对方听到。这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司马相如见到卓文君后,弹了一曲《凤求凰》,卓文君就决定跟他私奔了。这其实是古代的E-mail的方式,《琴挑》就是潘必正跟陈妙常以琴传情。第二天潘必正走了,陈妙常也逃出道观,跑到江边,叫船夫赶紧去追前面的船,可刚好那个老船夫是聋子,听不懂她讲什么,大家都跟着急得不得了。好不容易上了船,又发现绳子还没有解开,老船夫又爬回岸上,把绳子解开。舞台上没有船,老船夫跟道姑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水上行舟的情景,船越走越快,直到风吹得老船夫的胡子飞起来,这是非常有名的《玉簪记》里的一折叫《秋江》。

贾母回忆起自己做少女的时候,家里也曾有一个戏班子,他们唱戏用真正的琴伴奏,当然一定是大户人家才会这样排场。所以“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贾母便命个媳妇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弹一套《灯月圆》,媳妇领命而去”。《灯月圆》是比较喜气、圆满的曲子,因为今天是元宵节的夜晚,为了应景儿才吹弹的。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斟了一巡,凤姐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景。’”因为刚好是元宵节,是初春。“忙命人取了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与女先儿”,这里也许大家不太容易懂,鼓面是皮的,旁边涂了黑漆,皮革要用铜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