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又说:“回来还罚宝玉,他说不会联句,如今就叫他自己作去。”黛玉笑道:“这话很是。我还有主意,方才联句不够,莫若拣那联的少的人作红梅。”这点跟黛玉平常的个性不太一样。她大概是受到了宝钗的影响,觉得不能只是孤芳自赏,也应该有对他人的欣赏。宝钗赞同:“这话是极。方才邢、李三位屈才,又且是客。琴儿和颦儿、云儿三个人也抢了许多了,我们一概都不作,只让他三个作才是。”所以你看,《红楼梦》里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恐怕比我们现在很多政客都懂事。就是说有时候也让其他人表现一下,不要老是自己在舞台上一直表演。
李纨说:“绮儿也不大会作,还是让琴妹妹罢。”因为宝琴也是客人,宝钗只好答应。又说:“就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每人一首七言律。邢大妹妹作‘红’字,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儿作‘花’字。”李纨说:“饶过宝玉去,我不依。”湘云忙说:“有个好题目叫他作。”大家就问她是什么题目。湘云说:“命他就作《访妙玉乞红梅》,岂不有趣?”这个是真正的即景,宝玉必须在七言律诗里把妙玉的主题,梅花的主题,还有“乞”的状态,全部要点进去。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嘻嘻背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环忙已接过,插入瓶中。众人都笑称谢。”我觉得这是今天的孩子可以学习的部分:不是只有别人给你东西才感谢,别人让你感受到美,也要表达谢意。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的道谢不应该是针对有目的性的事件,有时候是无目的的。美是一个无目的的状态,也许今天你可以谢谢一个人提醒你,不然你不知道杜鹃花开得这么好。生活里多了这种感谢,人的关系也多了很多不同的情谊。
宝玉说:“你们赏玩罢,也不知道费了我多少精神呢。”我们不知道宝玉是怎样要到这枝梅花的,他大概真的费了不少口舌。因为大家都知道,妙玉的性格非常孤傲,很不好打交道。不过我始终不赞同世俗观点里,包括林语堂在内,对妙玉的批判,就觉得她是一个六根不净的尼姑。妙玉之所以孤傲,是因为她对美的要求太严格。她觉得那个美别人都不懂,不懂就会糟蹋,所以就把它封闭起来了。今天宝玉就是拆开这道墙的人,宝玉告诉她,你开在院子里的梅花,每个人都看到了,每个人都在赞赏,分享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妙玉虽然没有来,可是花来了,她的美到了人间。
我觉得这里有一种蛮动人的东西。之前,刘姥姥用了妙玉的茶杯,她就要把那个杯子扔掉。因为她觉得自己跟刘姥姥的生命差距太大,好像刘姥姥把她美的世界弄脏了。可是我想,等真正的美有一天有了信心,其实是可以跟别人分享的。
宝玉正说着,“探春又递过一杯暖酒来,众丫环上来接了蓑笠掸雪。各人房中丫环都添送衣服来”。可能天气越来越冷了,需要加一点衣服。“袭人也遣人送了半旧的狐腋褂来。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橘、黄橙、橄榄等物盛了两盘,命人带与袭人吃去。”
湘云就把刚才她们定的《访妙玉乞红梅》的诗题告诉了宝玉,“又推宝玉快作”。宝玉说:“好姐姐妹妹,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宝玉最怕别人限他的韵,这其实也透露了他的个性,就是不喜欢被约束。有人喜欢卖弄自己用了“险韵”。什么叫险韵?就是那个韵没几个字可以用。曹雪芹显然很讨厌这种东西,觉得文学变成了技巧的卖弄,其实品格已经不高了。
“众人都说:‘随你作去罢。’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绘画中,梅花都是非常重要的题材,甚至在戏剧里也是如此,比如越剧《红梅阁》。梅花的美在于枝干,它是线条上的美。每一次大风雪过后,受伤、折断的枝干会产生很多异变的姿态,这正是梅花美的原因。所以我觉得梅花跟春天的桃花、杏花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的枝没有受过太大的伤。有一年冬末,我在西湖边看到最漂亮的枝干都是梅花,因为它有一种顽强性。
有时候欣赏梅花,一部分是因为它的清香,可有一部分是在欣赏它书法线条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