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给的下一句是:“麝煤融宝鼎。”“麝”是麝香,这里的“煤”是指“墨”,我们知道古代的墨都是用桐木或者松木来烧。在烧制的过程中,把升起来的烟搜集起来去做墨,还可以加入麝香。所以最珍贵、最讲究的墨很轻,也很香,比如像松烟墨或者桐烟墨。我们知道宝鼎就是一个铜火炉,“麝煤”为什么要“融于宝鼎”呢?因为冬天墨的胶非常硬,化不开,所以要磨墨写字画画之前,先要在火炉边把它烤一烤。我有时候听长辈说起他们以前在北方读书时,教室里是有炭炉的,他们一面烤年糕,一面上课。那个炭炉不是让他们烤年糕,而是为了化开墨盒的,烤年糕只是顺便的。
宝琴刚才穿着一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她现在接的句子就是“绮袖笼金貂”,“绮袖”是绣满了花的袖子,“笼”其实是一种熏笼,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是喷香水,他们用气体把衣服熏香。这两句都是在形容寒冷的雪天,富贵人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宝琴的下一句,形容的则是雪的明亮:“光夺窗前镜。”窗前的镜子在太阳光的反射下,已经够刺眼了,而这个雪比窗前的镜子还要明亮。有滑雪经验的人,对这点会有更深的体会,如果长时间在雪地里而不戴防护镜,眼睛就有可能被灼伤。黛玉接的“香粘壁上椒”不是很好理解。西汉时皇后住的宫殿叫“椒房殿”,因为它的墙壁是用花椒和泥巴涂抺的,不仅可以保暖,花椒辛香的味道还可以防虫,后来“椒房”就代指皇后住的房间。黛玉借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然后给出一句“斜风仍故故”,形容风斜斜地打过来,可是雪还是一样飘着。
这一句相对直白,也比较好接,不知黛玉是不是有意的,怕宝玉接不上来。宝玉接的是“清梦转聊聊”。是说在这样一个下雪天,也不想出去,于是抱着被子在房间里睡觉。睡醒之后,就有一些无聊。有个成语叫“百无聊赖”,这个“聊”和“赖”都很难解,其实就是没有事做,有一种悠闲的感觉。
然后宝玉给的下一句是“何处梅花笛?”“梅花笛”其实就是笛子,因为汉乐府中有一首笛子曲叫《梅花落》而得名。宝钗接的是“谁家碧玉箫?”因为箫是由竹子制成的,“碧玉箫”是形容竹子那种翠绿的感觉。这句大概是脱口而出,因为平时训练多了,这种对子几乎可以不假思索。
我跟很多朋友提过,我不觉得这种能力一定是通过古典文学的训练才可以获得,因为我在台湾很多的庙口听到老人家唱山歌,全都是在练即景联句。在桃园的文昌公园,你可以看到所有退休的客家的采茶工人,都七八十岁了,男的唱一句,女的接一句,对仗非常工整,而且全部押韵。后来我采访他们,发现他们大部分是文盲,没受过什么教育。可是客家的山歌里本来就有这种联句的习俗。他们说,如果你不会唱,就讨不到老婆。那女性也很机警,要想办法拒绝,所以就“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其实这也是游戏,所以我想这些部分应该从民间学起,民间本身对语言就有一种训练的方法。
我们今天拿着麦克风,跟着卡拉OK唱,还要看着字幕。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很难离开那个东西唱歌了,因为你自己的某一种语言习惯和记忆习惯在慢慢消失。所以如果大家听到陈达(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评价他是“真正的传奇”)的咏唱,那是非常惊人的。他可以唱四个小时不停,全部是押韵的对联的形式,一直唱下去。所以这种即景联句在民间、在民歌当中,反而特别有机会看到。
宝钗给出了一个比较重的句子:“鳌愁坤轴限。”“鳌”是什么?就是传说中的大海龟。去过吴哥窟的朋友应该记得,那里描绘了一个古印度教的神话。就是毗湿奴神化身为龟,用龟背支撑曼陀罗山作为搅棒搅拌乳海,从而让诸神重获不死甘露的故事。所以在很多民族的古老神话里,鳖或者龟都代表着大地的稳定力量,因为人们认为大地是被鳖或者龟驮在背上的。“坤轴”就是地轴,这里指的是大地。在《易经》里,乾为天,坤是地。这句的意思是说,因为雪下得太大了,连鳌都在发愁大地会承受不了。这句很符合宝钗的性格,用字不轻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