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句子很像武侠小说,在创作里面真的有一点像高手过招,所以宝玉都看呆了,光顾着欣赏别人了。也许大家有一天会发现,宝玉是《红楼梦》中最有福气的人,因为他懂得美的欣赏。他发现身边的人都这么精彩,其实他有一种很大的快乐。他常常忘掉他自己,忘掉自己要表现的部分。

“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撒盐是旧谣。’”“撒盐”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有一天下雪,谢安就问家里的晚辈:“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个孩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有点像在空中撒盐。

我有一次去日本,大概初春的季节,穿着黑色衣服,忽然发现衣服上出现一点一点的细雪。因为雪刚刚出来的时候,真的像盐,而且是精制盐,细细的。谷崎润一郎还写过一部小说叫《细雪》。我在日本特别会感觉得到那个细雪,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在樱花季节它就会飘下来。有时候还跟着樱花瓣一起飘落,构成日本很特殊的一道美学风景。

谢安的故事是发生在东晋,所以说这是“旧谣”了。宝玉的下句“艇蓑犹泊钓”是说,在这样的大雪天,还有人穿着蓑衣,在停泊的船上钓鱼。湘云大概觉得宝玉有点慢,就笑他说:“你快下去,你不中用,倒耽搁了我。”我们有时候玩牌也是,一个人出手太慢,都急死了。宝琴就趁湘云说话的工夫,联了一句:“林斧不闻樵。”因为冬天太冷了,樵夫暂时停止了伐木,所以林中显得静悄悄的。宝琴又给出一句:“伏象千峰凸。”下过雪之后,整个大地就像一头伏卧的白色大象,只有一个个山峰突起。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就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句子,用的也是一样的典故。

湘云联的“盘蛇一径遥”,是形容下过雪之后,四周全是白的,只有一条小径弯弯曲曲,显得格外漫长。这个景象,我倒是在台湾的合欢山见过一次,那时做学生要寒训,合欢山上下了雪,我在比较高的地方看到全部是白的,只有人走过的那条小路是黑的,因为踩过去雪就会融化。你看,“伏象”对“盘蛇”,“千峰”对“一径”,“凸”对“遥”,湘云脱口而出的作品都非常精彩。大概她平时受过很好的训练,思维非常敏捷。她给出的下一句是“花缘经冷聚”。花与花之间也有一种缘分,天冷的时候,花纷纷凋落,就好像它们相聚一样。“宝钗与众人又忙赞好。”

有没有感觉在旁边叫好也有一种快乐,就像我们在文昌公园听到那些老先生、老太太唱山歌也是,句子一出来,旁边的人就鼓掌拍手,因为太棒了。所以我想在书房里写诗大概最没有意思,当诗歌变成山歌的时候,有所有人的参与和激荡,创作者就会觉得很精彩。

探春好久没开口了,这时也接了一句:“色岂畏霜凋。”意思说,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害怕寒冷,也有花是在寒冷时节盛放的。她给的下一句“深院惊寒雀”非常形象,我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冬日,中庭,麻雀觅到了食物,正在低头吃。雪在屋檐上、树枝上堆久了,“哗”一下滑下来,麻雀受了惊吓,就飞起来了。宋代的画常常以此作为主题。之后作者插了一句:“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她不是一直跟人家抢着联吗?口都抢渴了。我觉得这就是好的小说,它中间会有一种叙述的变化跟节奏的缓冲。如果一味地联下去,最后势必会变得呆板、乏味。

就在湘云喝茶的时候,邢岫烟这个还有点不太好意思的插班生,有机会联了一句。

邢岫烟联的是“空山泣老鸮”。“鸮”就是猫头鹰,猫头鹰的叫声很难听,有一点像哭。这一句是形容在空寂的深山里,猫头鹰传出的凄凉、孤独的叫声。然后又给出一句“阶墀随上下”。有人曾问我,这一句讲的是麻雀吗?其实不是,还是雪。它是讲雪花飘忽不定,一会儿落在台阶上面,一会儿落在台阶下面。湘云不是正在喝茶吗?赶忙丢了茶杯接道:“池水任浮漂。”雪花在水上也是任其漂浮。“阶墀”对“池水”,“随”对“任”,“上下”对“浮漂”,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她给出的下一句“照耀临清晓”,和黛玉接的“缤纷入永宵”,分别描绘了清晨时雪光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