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上有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坐在轿子里,轿子有纱帘,因为女孩子不能让人家看到,她也不能够看外面,可是女孩子会忍不住偷偷看一看外面,黛玉看到街上的繁华。“又行了半日”,这个时间并不很准确,大概是走了很久。林黛玉的轿子是从东边往西边走的,她第一个看到的是两个大石狮子,然后看到宁国府出现。她要再往前走,走到荣国府,因为贾母当时住在荣国府。这里面全部有空间的关系。
“三间兽头大门”,现在如果到老庙去你会看到三个大红门,上面有门环,门环上是一个兽头,一个动物的嘴巴咬了一个环,这叫作“三间兽头大门”。中间的门一般都不开,除非有特别重要的、职位很高的人到来才开。宁府的匾上有“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所有加“敕造”两字的都表明是皇帝赐的,这等于是说宁国公对国家有功,皇帝特别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造一个大房子,叫作“敕造宁国府”。黛玉看到那个大匾,那种气派,她就想到这是外祖的长房。“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箭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尾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在这一段的描写里,轿夫抬林黛玉进去,走了射一支箭那么远的距离,大概一百米,就退去了。轿夫是要换的。粗壮的男人不能够进贾府,他们要把轿子放下来,进到贾府以后就是由十七八岁、穿着比较讲究的轿夫来抬,然后众婆子跟在后面走,到垂花门前落下,这些小男孩又退出来。婆子们上来打起帘子,黛玉才下轿。现在黛玉只进到门口,你就可以感觉到贾府礼节的森严、排场的繁复。
通过黛玉进贾府的过程,我们会看到贾府的建筑状况。刚才她看到三间兽头大门,并没从这里进,而是一直走到了街尾最西边的地方,从西角门进去。所有的男人都走了以后,老妈子把轿帘打开,黛玉才下来,扶着这些婆子的手走进了这座宏伟的建筑。
很多学建筑的人,通过《红楼梦》的描述了解古典建筑的规格。我们现在都不太熟悉垂花门、抄手游廊、屏山这些东西,可是在台南的一些老建筑里还是可以找到相似的感觉。《红楼梦》这本书很有趣,人们可以从它里面抽出不同的史料来。有些人从这里找出戏曲资料,有人找到建筑资料,有人找到音乐资料,有人找到医药资料。现在还有人把《红楼梦》里所有吃的点心和菜做出来,叫作“红楼宴”。对于研究建筑的人,这一段就是跟建筑有关的。在十七回对大观园的描述,也是跟整个园林建筑有关的。
作者把十七、十八世纪整个中国贵族生活的细节做了最精彩的描述。这里还有一个部分很精彩,就是服装。王熙凤出场时,全身金光灿烂,作者对她头上戴的、身上穿的东西全都做了最精细的描述。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的大插屏。”
垂花门,是古代进到内院去的门,上面常常有雕花,用一些花砖做装饰的,叫垂花门。进了门以后,中庭的部分常常是不走的,是往两边走。中间这个轴线常常摆花盘,有时候摆一个大的石头屏风。你可以看到黛玉走进垂花门以后,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穿堂也可以叫作庭院,那穿堂里放了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就是一个带有山水纹路的大理石,摆在穿堂中间。因为有点遮盖,你不能看到后面,要从两边的抄手游廊绕过去。
“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