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讲了一点林黛玉的状况:“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要他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育,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林黛玉这个时候真是孤苦无依,爸爸到处做官带着她也不方便,才会决定让她去依靠外祖母和舅舅、舅妈,表姐、表妹,而这也可以减轻父亲的顾虑。爸爸最后讲的这些话等于是逼着林黛玉非要告别不可。

作者用了几句话说他们怎样上船、换船。“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二个小童,依黛玉而行。”以前贵族的小孩子都有奶妈带的,黛玉走的时候除了奶妈还有荣府中几个老妇人,你可以看到荣府来接这个外孙女时的气派。林如海是苏州巡盐御史,林黛玉北上大概沿着运河向北而行。按照古代的严格礼教,贾雨村并没有跟林黛玉在同一条船上,他带了两个男仆人坐另外一艘船跟着黛玉的船,依傍而行。

作者先讲贾雨村的事情。“有日到了都中,进了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门前投了。”贾雨村带林黛玉进京只是顺便,他真正目的是去求官的。他穿戴非常正式,带了小童,这里贾雨村用的名帖是“宗侄”,说明他变得非常聪明了,懂得如何去做官。你到中央去,拿了一个什么镇长的名片,还不如不拿出来。他写宗侄,因为都姓贾,自称晚辈,也比较亲切。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济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又更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力。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雨村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

贾政已经先读到林如海的信,赶快就请贾雨村相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后面可以看到,要想见贾政一面有多难,林黛玉去见舅舅都没有见到。可是在这里,贾政觉得贾雨村是来求官的,是一个落难的文人,就立刻请进来相见。这种家族常常会有遗训,对落难的文人要特别以礼相待,这大概是世家文化里面一种风气。他看到这个人长得一表人才,言谈不俗,而他又特别喜欢读书人,喜欢帮助处境不好的文人,加上是林如海写的信推荐,所以贾政十分优待贾雨村,帮他在皇宫里面打点。“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轻轻”两个字用得极好,意思是根本不费力。因为贾政女儿元春是当权贵妃,为人谋一个候补复职的空缺是很轻松的。贾雨村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

黛玉进贾府这一段一直都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精彩的描述。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只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林黛玉才十二三岁,母亲死掉,孤苦无依,她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小心地注意所有的东西,因为妈妈活着的时候一直跟她说,妈妈的娘家非同小可,那个贾府如何如何,她就特别小心,很怕失礼。她通过轿子车辆已经开始看到贾府的气派了,近日所见来接她的这些老妈子,都是贾家第三等的用人,她们吃的东西、穿的衣服、花费的状况已是不凡,可以想见二等和一等的更不得了。这个家族真的让林黛玉都吓了一跳。作者要我们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去看贾府的豪华。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写出一个十二岁小女孩内心的那种谨慎,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特别有心思的女孩子。她很怕自己做得不好,一方面是讲她孤女依亲的心理,一方面也讲出她的性格。她不肯随便讲话,不乱做一件事情,因为怕被人家取笑。

接下来看她上轿了。“自上轿进入城中,从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