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姑娘们去散一日闷,外头大厅上一台戏,摆几席酒,请老爷们、爷们增增光。”这个讲的是实话。就是你们来也不要送什么礼,你们能来,就给我们家增光了。

直到现在,民间还一直维持着这样的习俗,有时候甚至觉得现在比过去更厉害。我们今天的婚礼跟丧礼,总要请某个重要人物来讲几句话,就是为了增增光。新郎和新娘就站在那里,听那个人讲很长时间的话,无聊得要死。最近我还参加了一个婚礼,等到第九个人讲话的时候,我真的忍不住就走了,因为实在饿得不得了,就出去吃了一个路边摊。我在想一个婚礼怎么要九个人讲话,内容还真是无聊到极点,而新郎、新娘就在底下听训。可是奇怪,那个家族就有点像刚刚在发达的赖大家族,所以他们特别要那个增光的东西。

贾家过年的时候,祭祀祖先的匾就是皇帝题写的,因为除了皇帝,没有比贾家地位更高的了,所以他们只要皇帝题写的匾,其他人的都不要。那赖大家就不是,他家刚刚有人做了小官,有公爵来,已经非常荣耀了。这就是官场,这就是世故。

相比之下,你会觉得宝玉这样一个青春少年,就完全没有这种世故的东西。他会觉得有一种东西比这个阶级更重要,就是人跟人之间完全没有目的的情谊。所以这里也是在做一种对比,现在赖嬷嬷讲的,全部都是世故。包括她说三天酒席宴客的顺序,第一天绝对是请主人;“第二日,再请亲友们;第三日,再把我们的这两府里的伴儿们请一请”,最后是宁国府、荣国府的下人们。虽然写得似乎很不经意,可其中隐含着很深的东西。之后又带出赖嬷嬷为周瑞家的儿子说情,里面还是世故的东西。

李纨、凤姐都笑着说:“多早晚的日子?我们必去,只怕老太太高兴要去,也定不得。”赖大家的忙道:“择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们奶奶的老脸罢了。”凤姐笑道:“别人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王熙凤也很好玩,她知道这种人家已经发达了,不缺钱,缺的是体面。所以赖大家的也开起了玩笑:“奶奶说那里话?奶奶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赖嬷嬷又说:“我才去请老太太,也说去,可算我这脸还好。”

说完,刚起身要走,看见了周瑞家的,好像突然想起一件事,然后问凤姐:“可是还有一句话问奶奶,周瑞的儿子犯了什么不是,撵了他不用了?”凤姐听了,笑道:“正是我要告诉你媳妇,事情多,也忘了。赖嫂子回去说给你老头子,两府里不许收留他小子,叫他个人去罢。”意思是让他自谋出路吧。

“赖大家的只得答应着,周瑞家的忙跪下央求。”从现代的企业管理来讲,就应该赏罚分明。可是过去的社会绝对不是这样,它里面牵扯了太多的人事关系。赖嬷嬷忙说:“什么事?说给我评评。”凤姐就说了:“前儿我的生日,里头还无吃酒,他小子先醉了。”就是主子还没喝酒,他一个下人先在外头喝醉了。这个很有趣,你家里过生日开Party,请了一大堆客人,然后那个用人自己先喝醉了,王熙凤当然很生气。

不仅如此,“老娘那边送了礼来,他不说在外头张罗,他倒坐着骂人”。这个很奇怪,一个下人放肆到这种程度,可能跟他父亲在贾家下人中的地位有关。“两个女人进来了,他才带着小幺儿们往里抬。小幺儿们倒好,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首。”“馒首”就是馒头。这样也就算了,谁能有不出错的时候,还有更让王熙凤生气的呢:“人去了,打发彩明去说他,他倒骂了彩明好一顿。这样无法无天的忘八羔子,还不撵了作什么!”王熙凤这话不仅是说给赖嬷嬷听,也在说给周瑞家的听。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赶走你的儿子,他这样无法无天,难道我不应该赶他走吗?

赖嬷嬷听了之后笑着说:“我当什么事情,原来为这个。奶奶听我说:他有了不是,打他骂他,使他改过,撵了去断乎使不得。”我们知道,贾家这种公爵家的用人,被赶出去之后,是没有人敢用的,那样一来,等于断了他的生路。所以被赶出去之后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