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在田里都不知道要摔几次,每次都要捶还得了。
刘姥姥与贾母的对话非常有趣,她们互相都不怎么了解对方。如果没有这个对话,我们极有可能不知道另一种生命状态。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我们常笑话某些人养尊处优,不知道民间疾苦,可有时候也许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有个皇帝,听人说老百姓没饭吃都饿死了,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大家都笑话这个皇帝,可是有时候你会为他难过,因为他从小在皇宫里长大,真的不知道老百姓没有饭吃就不可能有肉吃。如果要责怪就责怪教育他的人吧,社会的各阶层之间长期缺乏对话就会产生这种荒谬的笑话。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贾母来了,林黛玉绝对要亲自倒茶,因为是外祖母,要讲究礼节和辈分。王夫人说:“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不然的话,林黛玉还要给王夫人倒茶。每一个长辈,她都应该要奉茶的。“林黛玉听说,便命个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按照礼节,王夫人要在贾母的下首坐。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着黛玉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就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对刘姥姥来讲,她不太能够想象女孩子的房间怎么是这个样子,这么肃静,到处都是笔墨纸砚。这里点出了贾府的女孩子是读书的。
贾母没看到宝玉,就问:“宝玉怎么不见?”丫头们回说:“在池子里船上呢。”贾母说:“谁又预备下船了?”李纨赶快回答:“才开楼拿几子,我恐怕老太太高兴,就预备下了。”贾母听了正要说话,有人回说:“姨太太来了。”贾母她们才站起来。只有薛姨妈来,贾母才会站起来,因为薛姨妈是外客。
“只见薛姨妈早进来了,一面归坐,笑道:‘今日老太太高兴,这早晚就来了。’贾母笑道:‘我才说来迟了的要罚他,不想姨太太就来迟了。’”这有点在开玩笑说,我刚才讲谁来晚了要受罚的,结果你就来了。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颜色旧了”,贾母总说自己眼睛花了、耳朵聋了,可是她其实还是注意到林黛玉的窗纱该换了。窗纱常年日晒雨淋,容易褪色。贾母讲这句话的时候,管家的人会紧张,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尽心。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的外孙女,她的窗纱旧了怎么没有人去换。其实贾母也很小心地在讲这些话,不能讲重了。她和王夫人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日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翠”和“绿”不一样,“翠”色里有更多光的明度。初春柳叶刚刚冒出来的颜色叫“翠”,是发亮的,可是时间久了那绿色就会变暗,就没有那么翠了。林黛玉不喜欢桃花、杏花这些太艳的东西,潇湘馆里全部是竹子,一色的绿,贾母感觉颜色不配。
贾府的第一代是非常厉害的,贾母很讲究,也有很多的记忆。她说:“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贾母嫁进来时,她是管家的,那时仓库里有四五种颜色的纱。既然有不同的颜色,就不要再用绿色。贾母一交代,凤姐立刻回答说:“昨日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几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明,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作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好的。”凤姐在这里有一点想掩饰,因为老太太讲重话了,她就赶紧表示说,其实早就已经准备给黛玉换窗纱了。王熙凤是很会做人的,在这种时候,她一定要表示自己没有偷懒。可是这个“蝉翼纱”恰恰讲错了。
凤姐刚讲完,贾母就给她顶回去了:“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日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