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爱荷华州曾发生过一个有名的凶杀案件,中国的一个留学生,在拿博士学位前枪杀了主考官和老师。这个案子发生以后,我一个朋友搜集了所有资料,访问了很多人,并写了一篇报道。他发现,所有跟这个学生有关的中国朋友都说,我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坏人。可当他问到西方学生的时候,他们说我没有想到,觉得好意外,因为他平常对我们很好。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在转述一个人的时候,结果是那么不同。我看到那个文章时真的吓了一跳。如果他不搜集,我想不到不同的文化,对同样的事件的认知会这么不同。

小说里讲到,灵秀之气刚好过来,邪气刚好透露出来,正和邪两气交融在一起,“正不容邪,邪复妒正”。这有点儿像我坐在家门口,涨潮的时候蓝色的海水会荡起来,跟黄色的河水交错,长达三四个小时。你会看到两股水是不交融的,但是会一丝一缕地交错,经过很长时间最终会融汇在一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这两种力量其实是纠缠的,有一个拉扯的关系。所以他说:“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在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人身上,会看到矛盾与挣扎,是因为他本能的欲望跟他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我常常听有的父母讲,孩子才十二三岁就开始喜欢班上哪一个女孩子。我说他如果不喜欢也很麻烦。本来就是这样,因为这是本能,问题是这个本能怎么去疏导。有时候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所有的父母大概到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觉得孩子恋爱太早,因为这是他的儿子,在孩子身上看到情欲这个东西很奇怪。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在十二三岁时已经发育了,他身上本来就有这个部分。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现代的人性观讲这两种气。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这里的男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所有因为这两种力量生下来的男女。作者颠覆了传统的讲法,认为人不一定非得是仁人君子或大凶大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是在中间地带,是游离的。

孙中山在我们心目中很伟大,可是他在追求宋庆龄的时候甚至不要革命了。这是他传记里非常人性的部分。可在所有道统文章中这个部分都不见了,因为伟人是不可以有私欲的。常常是一个伟人去世以后,人们才知道他有私生子。道统文化使得人们要去塑造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往往是假的。

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回归到人的本质,人应该像人。人应该有更自在的人的状况,而不是一个虚伪的假象。所有的本能或者欲望,如果流露出来,基本上就不是大凶大恶;如果不流露出来,则是最危险的状况。所以他说:“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实已经批判了一分为二的二分法。

“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意思是这样的智商很高,很聪明,贾宝玉就是。爸爸让他背的《四书》、《五经》他永远背不出来,《西厢记》却倒背如流。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小孩这么奇怪。他爸爸更气了,说考试做官的书你都不会,那些什么淫诗艳词却会得很。其实他是真性情,一碰到那样的东西,他就懂了。

宝玉跟他父亲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他对父亲要他读的那些书一直在背叛和颠覆。他说这些人的聪明俊秀在万万人之上,可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在万万人之下。“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我们大概很怕这几个字。在一个团体中,大家窃窃私语说这个人好怪僻的时候,这个人就完了。可是在《红楼梦》里面,作者希望为每一个人的怪僻找到理由。其实每个人都怪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就是这里要讲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红楼梦》里面,那些努力要把人情做周到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反而像林黛玉这样没有目的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所以作者一直把林黛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薛宝钗有一次劝贾宝玉说,你好歹也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