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小姐有人爱很好,便积极地帮忙穿针引线,最后在她的帮助下张生翻墙过去,美梦成真。后来红娘因此被老夫人拷打,在《拷红》这出戏里红娘就很大胆地骂老夫人,说女儿都这么大了,你不帮她找婆家,还要怪她私自恋爱。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西厢记》在元朝以后的几百年里会在民间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爱情在那个时代一直受压抑,完全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西厢记》是鼓励自由恋爱的。

其实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西厢记》也好,《牡丹亭》也好,在当时都是一种革命,一种利用文学进行的革命。过去的这些禁书对青少年的爱情,具有很大的安慰力量,因为他们的生命里没有爱情。大家可能不太懂什么叫没有爱情。因为古代社会只有婚姻,可是我们都知道婚姻不等于爱情。生育、婚姻、爱情是三个不一定重合的东西,就像宝玉跟黛玉之间有很深的爱情,可是没有婚姻,也没有性。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只有性而没有婚姻、没有爱情的。《红楼梦》强调的是爱情的重要,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对爱情渴望的强烈程度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讲的都是为爱而死的青春故事。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就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可是我们都知道它很美,美到你一生都想看。因为只有在青春的时候,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激情和眷恋。了解这些,宝玉读《会真记》时的感动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宝玉带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大观园里面有条河,因为两岸都是花,落花漂在水面,香味会沁在水里,所以叫沁芳河。沁芳闸是河上的闸门,闸上的桥叫沁芳桥。这里的人比较少,宝玉坐在一棵桃花底下“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小孩子读教科书从来不会“细玩”的,因为没有那么好看。正看到“落红成阵”,也就是书中景色最美的时候,“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个画面实在太美了!我有时候给学生讲到这一段,就说:你们如果真的要看禁书,就找一个有花的地方读吧,它能让你对禁书的记忆美好一点,不会有很肮脏或者很邋遢的感觉。不细看,你不明白作者是有意在描写青春的某种渴望,就是花儿一定要绽放的那种感觉。“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注意,这个动作非常动人,一个少年连花瓣都不忍践踏的时候,他的生命里就拥有了一种非常高贵的东西,那就是对生命的理解和爱惜。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教育里缺少这种东西,所有的大道理都不能替代一个孩子不忍踩花这个动作的感染力。

宝玉“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我觉得初中课本真的可以选这一段,青少年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因为它是非常生动的生命情境。这个时候,有人来了,大家可以猜猜看,这个时候来的会是谁,绝对不是宝钗,宝钗没有能力跟宝玉分享生命里最美的时刻。这个人一定是黛玉,因为他们有仙缘,都曾经是天上灵河边的生命。

宝玉“正踌躇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注意黛玉的打扮:“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行囊,手上拿着花帚。”这是后来在美术作品、戏台上最典型的形象黛玉葬花。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青春是有洁癖的,青春是拒绝任何妥协的纯粹。或许可以这样说,读这一段时动情到什么程度,说明你对青春眷恋到什么程度,大多数人读到这里会心痛,觉得这就是十二三岁时自己曾有过的感觉,希望能保有自己生命的洁净。大观园是干净的,青春是洁净的,可是大观园外面那个大人的世界,是脏的、臭的。对黛玉来讲,世界上只有大观园这个地方干净,她决定要在这里埋葬自己的青春。这其中有很深的象征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