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首诗里没有写任何具体事,却传达着一种生活的品位,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好过瘾,生活竟然如此精致,能想到扫新雪来烹茶。我一直觉得大观园是一场青春游戏,这游戏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让人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在,这么优雅,人原来可以这样去赏鲜花、赏落叶、赏月光。小时候读到这四首诗时好羡慕,如今的我们早已经远离了这种精神上的华贵,就算是今天的富翁、贵族们大概也不会拥有这样的生活。因为它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高贵,是真正的风花雪月。《红楼梦》的这一段四首诗再现了中国十七世纪贵族的生活品质。
宝玉写了这几首诗后,“当时有一等势利的人”,就是那些要攀附、奉承贾家的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大家细想想,是不是很有趣,如果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这个诗也就是曹雪芹自己年轻时候写的,可是他竟然如此讽刺这些东西。当年他大概也很得意,自己写的诗竟然有人传颂,后来他才意识到那些人其实是轻浮势利的,只是喜欢这些风骚妖艳的句子。接着,“竟有人来寻诗觅字”,他才十二三岁,就有点诗名在外了,不断有人说:“拜托,你可不可以在我扇子上题一首诗。”“宝玉益发得了意,镇日在家作这些外务。”
这要让他老爸知道一定会揍他一顿,贾政一直不准他碰这些东西,坚持要他读四书五经。因为在儒家的正统教育中,四书五经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的身体发育以后对“情”的感受。回想一下,中小学的教科书里这种东西很少,全是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之类的。其实这让正处在发育期的心灵有些东西没有被满足,从来没有人想到要选《罗密欧与朱丽叶》给孩子们看。为什么宝玉后来会去读禁书?因为禁书里有“情”。
我常觉得编中小学的教科书是个大学问,青春期到底该读什么?到底哪些东西能真正启发孩子们,让他们对人性本身有更多美好的向往?或者他们在身体发育后情感上的那种感受,如何能让他们在书里读到?有时候跟朋友喝酒聊天,就说我们来编一本国文教科书,也曾列过单子,可第二天就自己揉掉了,因为跟现在的教科书实在差得太远,我小时候读的教科书,几乎都是政治的东西,下一代又是另外一种政治,最缺乏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当然,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至少我们当年读到的《赤壁赋》、《醉翁亭记》等,里面还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受。可有些东西就很沉重,像文天祥那种为自己的信念而死的情操,十二三岁的时候其实不太容易懂,回想我在十二三岁时读的教科书,仿佛就是鼓励你做一件事殉国,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真要他们都去做文天祥、岳飞、林觉民,想起来蛮可怕的。所以宝玉写的这些东西,尽管是他父亲不赞成的,也不见得写得多好,却是真情真境。人在这个年龄对于自然的美,对于生命的慵懒,对于点点点滴的哀愁,就是非常敏感。
本来,宝玉住进大观园很高兴,觉得人生再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了。“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的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混沌世界”四个字用得好,就是女孩子们还糊里糊涂的,宝玉却已经开始发育了。我们很难解释青春期是什么,但肯定已不再是混沌世界,他已经知道男女之别和情感的缠绵。就在这些女孩“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坐卧不避”就是大家还跟童年时一样,哪里知道宝玉此时的心事。宝玉此时已经是一个身体上开始发生变化的男孩子,本来应该接受另外的教育,可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里面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教育,从来没有人跟你谈过这个部分。青春期很敏感,也很孤独,对自己身体发生变化充满好奇,内心会有很多的渴望。所以“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他的书童茗烟看到他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