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没有很多朋友注意《红楼梦》的女性观点。比如他讲自己“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可是“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想到跟他一起成长的所有的女孩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当中,一个男性,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去写女性,是非常少的。有意压低自己,说自己“一事无成”,去凸显所有女性的行止见识。这个作者,大概是最早的女权运动者。他自己的角色是男性,却能够跳脱他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观点,为女孩子讲话。“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这个“堂堂须眉”是中国男性自称伟大的意思,可是反而比不上这些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惭愧后悔也没有用处,总觉得一生碰到最精彩的人都是女性。
他点出了写这本书真正的动机:“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他要把自己的“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可是重要的是什么?下面说,“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这一段话说到作者写《红楼梦》的真正动机,自己的一生潦倒也就算了,可是不能因为他的一事无成,这些闺阁当中他认识的精彩女子不被记录,所以,似乎他忍辱偷生活下来的目的,竟是为了给这些女子一一立传。这样的立论是够荒唐的,文天祥活下来、岳飞活下来,留下来的是《正气歌》、《满江红》,是要为了表彰尽忠尽孝的;而《红楼梦》是为了给女孩子立传的。
这本书里隐藏的现代元素,到现在,很多的人都还没有谈到,把它列在“古典文学”中。其实,它是古典文学的叛逆,它颠覆了古典文学。作者是一个极其富有颠覆精神的人,他并不喜欢儒家。中国有三个重要的道统,即儒家、老庄和佛家构成的思想体系,作者最不喜欢的是儒家,你可以看到他一听到《四书》、《五经》就头痛,因为《四书》、《五经》变成了考试做官的工具。他的父亲叫作贾政,“贾”(假)这个字后面加一个“政”(正),谐音透露了儒家的虚伪性。领悟人生的都是空空大士、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全部是老庄与佛教里面的人,这种看起来不正经,有一点旁门左道的人,他们是老庄与佛教的代表人物,批判或颠覆了儒家。
我希望大家注意到神话的部分。《红楼梦》是从神话开始讲的,讲到那块石头,作者要说这块石头的来历是什么,讲到神话里面的女娲氏。很多人知道这个神话故事,在中国上古洪荒之前,传说中有两个男神打仗,撞断了一根天柱,当时人相信天是由四根柱子撑起来的,柱子被撞断了一根,所以天就塌下来了。中国人也由此解释地理西北比较高,东南比较低。天柱断了,西北天上破了一个大洞,老百姓没有天的覆盖,民不聊生。女娲就拿了很多不同颜色的石头去炼石,中国神话中,相信石头是液体,像地球中间的岩浆。石头是有熔点的,到一定高温会熔化,化成岩浆流出来。女娲把石头熔化成岩浆,然后去补天。好像我们画油画一样,用五色石炼出来的岩浆把天补起来。后来的中国神话告诉我们,傍晚往西北边看到的彩霞就是女娲氏补出来的天空。
孔子不喜欢神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喜欢“哈利·波特”,不喜欢魔法,他喜欢理性,所以后来中国神话大量流失。《红楼梦》的作者却非常喜欢神话,他跟儒家不同,他觉得人的梦幻的空间其实是有很多性灵在里面的。
西方的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希腊神话作为基础,我们的神话,比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其实是应该重新整理出来的原典神话。
《红楼梦》作者从神话讲起。女娲氏在什么地方炼石?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把这“山”、“崖”跟“峰”拿掉,剩下的“大荒”、“无稽”都在讲不可查考、不可考证。大荒是时间的最初,所谓的洪荒;大荒无稽,是查证不出时间的最初。青埂,有人认为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