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还没有定性,等到他谈恋爱的时候才已经定性了。在谈恋爱之前,他的性别根本还没有定。从这个角度看的时候,立刻就知道青春期是这个小说的重点。过去很多关于这本书的讨论,有很多误差,一直没有抓到青春期这个重点就是青春期生理变化以后,小孩子的那种心理状态。比如像黛玉,一个十三岁女孩子那种小心眼斗气,再大一点也不会有。如果我们对青春期多一点了解,你会发现在整个生命里,青春期是一段非常可贵的回忆,因为它处在无限的可能当中。我们后来认定生命只有一个定性,只有一条路走的时候,相对于青春期无限可能的那个摸索,是一个限制,是从无限变成有限。我们害怕青春期的原因是因为青春期提供的可能性太多样,觉得要赶快丢掉那种茫然与暧昧,赶快决定生命要往哪里走,希望有一条路可以追寻。可是正因为如此,大人的世界比青春期的世界要单调得多。
宝玉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快乐,看到什么事情都很兴奋,这绝对就是青春期。我觉得这个部分是《红楼梦》里最可贵的,它能在我们生命已经被压缩成一个模型之后,帮我们回想还没有被压成模子时的状态。
做了老师以后,《红楼梦》中这些十几岁的小孩子提醒我,我跟讲台下的学生关系不应该如此僵化。也许我有时应该转换成学生,让学生坐在台上,我去听他们讲话,这就是转换。如果你是一个父母或长辈,今天碰到一个十三岁的小孩跟你讲话,千万不要马上说你不要这样胡思乱想,你要有耐心先听他讲。我觉得这是青春期文学存在的最大意义。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容易遗忘自己曾经走过的困境,这个困境是弥足珍贵的,尤其在教育上面。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给成长中的孩子一个你不要东想西想的答案,而是告诉他我曾经有过跟你一样的感受。在教育里如何去把青春期的那部分记忆找回来,恐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宝玉跟李奶妈之间已经到了完全不能沟通的状况,虽然小时候吃过她的奶。李奶妈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奶妈,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师。宝玉觉得受不了这个李奶妈,甚至要把她撵出去。可是为什么宝钗讲话他也听,黛玉讲话他也听。袭人最后劝他的方法非常精彩,你要赶,把我们一起赶走吧。这是另外一种方法,使得宝玉青春期的叛逆最后被稳定下来,有一种安抚在其中。如果不细心的话,小说里最精彩的细节是读不出来的。
这里,有几个片断写得很好。他问晴雯:“今儿我那府里吃早饭,有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会细心到牵挂自己身边一个丫头喜欢吃什么。这里面有一种贴心。所以晴雯对宝玉死心塌地,连死她都心甘情愿,因为这个人曾经真心疼爱过她。晴雯说:“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嬷嬷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这是宝玉发火的原因,是出于对身边姐姐妹妹的疼爱。为什么不给李奶妈吃?李奶妈对他很好,小时候喂过奶。但这就是青春期,青春王国有它的领域和界限,有自己的密码,外人是听不懂的。这里李奶妈变成一个有趣的角色,她进不了这个青春王国。这里不是说宝玉对谁好对谁坏,而是对这个青春的领地,你要尊重它。
我们随时要提醒自己该怎么去欣赏青春的美、年轻的美。有时候站在一边看子女长大以后的那种美,会觉得有一点孤独。因为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世界。可是如果你也年轻过,你会祝福他,你觉得他本来就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和领域。如果你没有年轻过,那就觉得好寂寞,你想抓住他。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年反应。
《红楼梦》会让你觉得青春很美,小儿女们的那些生命情调会让你觉得非常动情。这些小细节你随便挑出一个,都会感觉到里面有让你感动的东西。宝玉喝茶的时候就让林妹妹吃茶,然后大家就笑了说,林妹妹早走了,还让呢。宝玉吃了半碗茶,想起早上的茶来,他就问茜雪:“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