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在东府看戏的故事不再讲了,作者回头来讲宝玉。宝玉陪着贾母回来,是中饭以后,本来他想吃完中饭再过去看戏。结果他又想起前一阵子听说宝钗生病了,还没有去看她,应该去看她。

宝玉忽然想到要去看宝钗了,“意欲去望他一望。若从上房后角门过去,又恐遇见别事缠绕,再或可巧遇见他父亲,更为不妥,宁可绕远路罢了。”他想绕远路,可是绕远路碰到了其他人。宝玉本来是想偷偷摸摸去看宝钗的,可他是不能单独出门的。他的身份太特殊了,一站起来就有人跟着站起来,他一走就有人跟他走,丫头、众嬷嬷一大堆人跟着他。“当下众嬷嬷、丫环伺候他换衣服,见他不换,仍出二门去了。”他根本没有出门,他只是要到后门去看宝钗而已,所以他不肯换衣服,然后就出二门去了。“众嬷嬷、丫环只得跟随出来”,因为不知道他要去哪里,可是贾母跟王夫人的命令是宝玉到哪里都要有一群人跟着。他几乎没有独处机会。十二三岁刚发育的男孩子很希望独处,他希望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太想跟别人讲话。

大家都以为他要到东府去看戏,结果他过了穿堂,便向东北绕厅后而去,往梨香院走。“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这些清客相公不是小说里的主角,可是他们代表了封建文化里非常有趣的生态。“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姿态和感觉都出来了,一个抱着腰,一个携着手。宝玉,这个十三岁的男孩被称为菩萨哥,他们觉得碰到宝玉是天大的荣幸。“说着,请了安,又问好,唠叨半日,方才去了。”

宝玉最烦这些人,结果偏偏碰到了这些人。在十三岁小男孩的心目中,这些人是最虚伪的,他们永远在奉承人,拍马屁。宝玉想要活出真性情,一直受到一种阻碍。好不容易这一批人过了,老嬷嬷又叫住问他们:“是往老爷跟前去的不是?”老爷是指贾政,宝玉的爸爸。这一批门下清客非常有趣,他们都知道宝玉怕爸爸,就点头说是,老爷在梦坡斋小书房里睡午觉,他们跟宝玉暗示说,不妨事,你别怕。所以连宝玉也笑了,宝玉知道他们在讨好自己,故意偷偷透露一个信息,这就是门下清客的嘴脸。养在这种家里,他们要讨好贾政,也要讨好宝玉。贾政骂宝玉的时候,他们要出来打圆场,等贾政不在的时候,他们又会讨好宝玉。

这个时候宝玉就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却又碰到第二批人。“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与仓上的头目名唤戴良,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这个家族很大,有管仓库的头领,还有家里面专门管账的人。“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的,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安。宝玉忙含笑携他起来。”这些人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要跪在地上给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请安,宝玉还要请他们起来。宝玉被训练成一个小大人,这里有一种很有趣的尴尬,这个小孩搞不清楚他的身份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在贾母怀中打滚儿撒娇的小男孩;一个是到外面别人会立刻跪下来跟他请安的小少爷。

这个钱华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这里宝玉被称为二爷,他才十三岁,可是这些中年男人叫他二爷。斗方儿是三十厘米见方的一种书法。宝玉才十三岁,他的字已经被外面的人拿来挂在家里了,是他写的字好,还是说大家觉得因为是贾府公子写的,我们也弄不清楚。这些买办在奉承宝玉,说:“字儿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这些话从管账的口中说出,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判断,宝玉的字是不是真的写得好,因为这些人一定会这样说。这是奉承小主人的。宝玉也搞不清楚天高地厚,他说这还不简单,说给我的小幺儿们听就好了。这时候宝玉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书法家了。

宝玉去见宝钗,中间受到了两层阻碍,一个是门下清客,一个是账房里的人。这两堆大男人,可是在宝玉的面前个个打躬作揖,宝玉必须作出一个很大人的样子。